一碗炒飯,一份堅持,薄利多銷的藝術,新加坡小販的故事真的有點傳奇
故事的主人公是73歲的馬松胡,他的小販攤位坐落在新加坡的白橋巴剎熟食中心,被網友稱新加坡「第一代小販」。然而,這位小販的背後有著一段漫長而堅定的堅守之路...

(圖:來源自網絡)
年輕時,馬松胡跟隨哥哥在街邊擺攤,賣著煮炒美食。他們從晚上10時營業到凌晨5時,拼盡全力謀生。
然而,在1970年代,政府決定將街邊小販遷移到小販中心,這才給了年輕的馬松胡一個機會。於是,他在當時22歲的年紀,申請了小販執照,自立門戶,開始了他的小販生涯。
在過去的20多年裡,馬松胡一直以兩新元(當前匯率:1新元≈5.35 人民幣)的價格,堅守著自己的炒飯和炒河粉攤位。
驚人的是,這期間他僅僅漲價了一新元。每次漲價只有5角,如今一份炒飯或炒河粉仍然售價不變,堅持維持在3新元。即使去年遭遇到雞蛋價格飆升的困境,他也沒有改變價格。

(圖:來源自網絡)
馬松胡解釋說:「最早我們賣的是2新元,但因為這裡是組屋區,我們不能賣得太貴,實在沒有辦法才會考慮漲價。」
他透露,許多顧客擔心他們會虧本,但他堅持低價,維持著他的「薄利多銷」的原則。
作為第一代小販,他早年曾在多個小販中心賣過不同的美食,包括酒水飲料、煎蕊、菜頭粿和蚝蛋。然而,約20年前,他與妻子遷入白橋巴剎熟食中心,決定重新拾起炒飯和炒河粉的老本行。
儘管成本上漲,他堅持不漲價的原因是:「我們最重要的是不虧本,雖然賺得越來越少。我們生活節儉,兩個孩子也會給零用錢,別人起價是別人的事。」

(圖:來源自網絡)
如今,馬松胡和妻子已經適應了下午1時至晚上10時的工作時間,每個星期三休息日,他們會一起去芳林熟食中心尋找美食,享受生活的樂趣。
堅守、傳統和薄利多銷,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馬松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堅持和努力可以創造傳奇,而薄利多銷的理念也讓他在小販界獨具一格。這位「第一代小販」的傳奇故事,值得銘記和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