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日訊)大馬型男炒粿條小販犧牲休息時間,投身義工活動,自掏腰包定期到聯絡所為弱勢家庭炒粿條。
來自大馬檳城的小販黃一健(38歲)9年來到獅城,去年入籍成為新加坡公民,在公民分享會上得知有為弱勢人士烹煮愛心餐的義工活動,擅長烹飪的他欣然答應報名參加。
蓄著馬尾的他目前在丹絨巴葛一間咖啡店經營檔口,賣炒粿條、福建面等本地美食,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幫助他人,何樂而不為。
他透露,雖然活動主辦方會幫忙準備食材,但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親自購買,於是每次參加活動不僅出力還出錢。
「我還有機會出錢的時候,就應該出錢;等到有一天可能沒錢了,那就只能出力了。」

黃一健自掏腰包定期到聯絡所為弱勢家庭炒粿條。 (受訪者提供)
根據約三十人份的食材,他每次活動大約需花費60至80元(180至240令吉),以及犧牲一個下午的休息時間。為了照顧到受惠年長者的身體情況,他也會把炒粿條炒得更加軟爛。
他說,參加社區煮飯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到弱勢群體,還讓他交了許多朋友,認識更多的人,讓自己進一步融入到本地社群,可謂一舉多得。
國民融合委員會主席伍耀堂受訪時表示,該活動自2年多前開始舉辦,每個月的第二個周日都會組織新移民為拉丁馬士區內約30名弱勢人士烹煮愛心餐。活動除了為弱勢者帶來幫助,也讓新移民更好更快地融入本地文化。
曾是電台主持人的馬莉為社區活動主持節目,接觸到很多年長者,後來也積極投入到社區義工活動。
她此前從未下廚,連煮米飯都不知道要添水,接到這個任務後,開始通過Youtube學習如何烹飪中餐,也在家裡演練多次,最後終於成功做出咖喱雞和番茄炒雞蛋。原本只需做30人份,最後做了60人份。
Post in:中國報 Johor Chi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