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研究不同文化的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層面。個人主義文化注重的是個人的需求和目標,而集體主義文化則會優先考慮群體的需求和目標。
新加坡在霍夫斯泰德個人主義指數(Hofstede’s individualism index)中的得分為20 (滿分為100分),得分越低表明集體主義傾向越強。相比之下,美國的得分為91。
從直覺上來說,我們許多人都會認為集團主義是團體獲取成功的一個有利因素。從邏輯上說,人們越是把群體利益置於個人需求之上,越能夠為所有人帶來好處,對吧?
實際上,並非總是如此。
團隊目標與關係目標
想像一下:你正在參加一場足球比賽,球就在你腳下。現在,你處於一個非常緊張的時刻——你離對方的球門還很遠,但你只有四秒鐘的時間思考應該把球傳給誰。這決定非常關鍵,絕對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
一方面,你可以把它傳給你最好的朋友Paul,你對他非常熟悉,而且你們一起相處了很多年。另一方面,你可以把球傳給另一個隊員Jim,他那個位置的防守比Paul要少,所以更適合接球。
這似乎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選擇。很顯然,你應該把球傳給Jim。
然而,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新加坡許多信奉集體主義者的大學生都會冒著被對手攔截的風險,將球傳給他們最好的朋友Paul,而不是關係一般的Jim。在中國,儘管那些擁護集體主義的半職業球員從來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但比起同在優勢位置的好朋友,他們把球傳給優勢位置的陌生隊員所花費的時間要長得多。
教授簡介

任啟智 | Sam Yam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助理院長(師資發展)
管理與組織系主任、教務長講席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
教研領域:判斷與決策、領導力、組織行為學、商業倫理等
教授簡介

陳慧雲 | Tiffany Tan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管理與組織系研究助理
從很大程度來說,集體主義文化會讓團隊之間的協作變得更好,這種觀點非常有道理。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會犧牲團隊的利益,例如當團隊目標與他們的關係目標發生衝突時。
雖然對球隊來說,把球傳給Jim獲取得分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擁護集體主義文化的人為了維護或鞏固友誼,更有可能把球傳給更加親近的 Paul。換句話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團隊間的內部關係要比團隊目標更加重要。
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該研究發現,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一些集體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在足球、籃球和排球等團隊運動中,男子和女子團隊的表現都不如個人主義國家的運動員。即使我們在控制了各個國家的獨有特徵(例如GDP、地理位置等)、國家隊人才的變量之後,這一點也依然成立。

過於注重關係目標的代價
優先考慮關係目標本身並不是壞事。長期以來,良好、真誠的人際關係會帶來很多好處,例如更加健康的身心狀態。
對於企業而言,與其他企業和專業人士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也可以創造有價值的關係網和潛在的發展機會。
但是,有時候選擇犧牲團隊的利益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舉例來說,如果所有的員工都選擇和喜歡的同事一起共事,不願和關係一般、卻更有能力的同事一起合作,那會引發什麼後果?
或者,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所有的企業和政府都雇用他們認識的人,而不考慮那些工作優秀的陌生人,那又會造成什麼結果?
令人擔憂的是,過去的研究發現,裙帶關係在集體主義國家比個人主義國家更為普遍。過去,奉行集體主義的斯里蘭卡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毀滅性的經濟危機。很大程度上來說,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就是裙帶關係泛濫的政府。
權衡利弊,學會平衡
如果企業 (特別是那些推崇集體主義思想的企業) 能以更加謹慎的態度思考集體主義的優勢和缺點,而不是只相信「集體主義對企業百利而無一害」的觀點,就會從中大受裨益。
很重要的一點是,團隊目標和關係目標並不總是相互排斥的,兩者對於企業的成功都是缺一不可。
因此,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並不互相對立。人們必須平衡這兩者的關係: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選擇集體主義,什麼時候擁護個人主義。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商業時報》
原文標題為When does prioritising group goals backfire?
作者:任啟智(Sam Yam),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師資發展)、管理與組織系主任、教務長講席教授;陳慧雲(Tiffany Tan),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研究助理。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