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加利谷山的新加坡廣播電視台,這裡來過無數知名藝人,例如費玉清、張國榮、成龍...而林俊豪剛入職的時候作為新人有幸加入了藝人聯絡協調組,接待了這些藝人.....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林俊豪 Lim Choon How
我上初中時,看彩色電視是既免費又前衛和陶冶心情的人生享受。看過蔡芙蓉播報電視新聞,收聽過唯一的華語電台958的廣播;包羅萬象的節目,是我囫圇吞棗的精神資訊來源,尤其是電台的廣播劇更讓人充滿遐想空間。我對前電台新聞播報員字正腔圓,聲線清晰宏亮如林興導、杜小華、林子惠、曾非敏、林剛和蘇百良(已故)留下深刻的印象。早晨一聽到電台國歌響起就知道是早晨六點,晚上十二點停播前國歌又再次響起,電台成為大家的鬧鐘。新廣加利谷山自然成為一個吸引力很強的磁場,也是很多畢業生尋找工作的其中一個選項。

1984年加盟藝人聯絡組的作者(左一)和老同事合影。
後排左二向雲、左三楊峻賀、左四黃文永。
1984年有幸加入成立約兩年的「藝人聯絡協調組」。第一個直屬上司是久仰大名的杜小華,印象中他態度從容,話少,幽默,人緣極佳,待人處事溫文爾雅有條不紊,是個深受同事們歡迎和尊重的好好先生。杜老師給了我信心和發揮學習的機會。他給我的任務是接待海內外幾乎所有紅透半邊天的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歌手,詞曲創作大師和演員。算下來我接待過的名人有鳳飛飛、包娜娜、甄妮、劉家昌、翁倩玉、費玉清、成龍、李連杰、張國榮、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華健、譚詠麟、葉麗儀、龍飄飄、阿牛、泰迪羅賓、米雪、吳宗憲、郭富城、王祖賢、崔苔青和洪金寶等。杜老師讓我獲得待人接物的寶貴經驗,以及了解娛樂圈藝人們的一些規矩和專業操守管理知識。
海外娛樂公司和代理為了提高藝人的知名度和打開海外市場都不會錯過新加坡,這裡是東南亞一個重要的娛樂平台。當時,著名唱片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每天都有市場發展經紀推薦新歌曲和歌手,令人應接不暇。我除了忙著接待各路藝人,也認識了很多唱片公司老闆、市場銷售人員和媒體人。
綜藝節目方面,導播們競爭激烈,大家為了做好節目,常常向我們組探聽有無適合的海內外歌星可以上節目。當年歌星錄製節目多是對嘴型,如果可以請到能歌善舞、有樂隊而又可以現場獻唱的實力派歌手,或者是海外大牌歌手來預錄節目或現場演唱,就更難得了。
當年的綜藝組導播有郭詩中、姜劍靈、陳盛安、吳永華、林適、符之炳和黃志鵬,助導包括蘇麗英、陳美麗、陳美玉、李玉芬、符玉珍和林月琴,綜藝組的撰稿人計有林安娜、林俊民、連麗娟、鄭麗貞和葉定基等。還有三大高級監製,包括郭元寶和蕭之滄,以及從香港重金挖掘過來的名嘴李志中先生為總導演。他們三大金剛精心設計了每晚八點三十分的一小時綜藝節目《繽紛八三》,這檔節目成了百姓的娛樂大拼盤。本地戲劇泰斗王沙和野峰這對活寶一出場總讓人開懷大笑,偶爾穿插白言和唐琥更畫龍點睛譏諷人生百態,娛樂之餘還帶有家庭教育意義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探討和批判。
廣播局歌唱組方面,各歌唱藝人在潘秀瓊老師全心全力栽培和調教下,表演都達到專業歌手水平,每個歌手都能歌善舞,包括新廣三朵花林安寧、貝星妮和馮沁顏,還有葉政文、李季美、翁素英、喬風、吳坤傑、陳彼得、蔡彼得、餘生、孫葆伶和翠霞、葉亞明、何文光和馮玲玲。公司後來又在不同時期的《斗歌競藝比賽》中籤下幾位冠軍和有傑出表現的歌手,包括劉雪芳、吳佳明、陳先平、簫玉鳳與楊荃蓮,跟著簽下一些有潛質的歌手包括郭崇儀、吳敬凱、張飄芳、方鍾樺和陳麗珍等。這些歌手現在有些已經成了本地的歌唱名導師。
主持人方面,都是由全職和兼職主持搭配。全職主持人有周如珠、王相欽、朱永欽、黃毓玲、權怡鳳和後期從中國發掘過來的郭亮。語言天分超強的周如珠, 大型中英雙語綜藝節目非她莫屬。澍承大哥雖然是合約演員卻是戲劇組和綜藝組的大紅人。他的口音帶有潮州腔調,主持節目幽默親切、妙語連珠,反應敏捷對答如流,是商家的最愛。兼職主持還有張永權,他常在大型節目和華英語頻道當主持,語言控制能力如行雲流水,穩重踏實。出色的兼職主持還有張為、陳錦璧、林益民、梁志強、邱勝揚和符銘榕。踏入90年代初,文樹森教授發掘了王祿江與鐘琴,兩人非但主持了得,演技精湛自成一格,歌聲舞藝兼具。8頻道大型綜藝節目,如果是由郭亮和權怡鳳搭配主持, 節日肯定如虎添翼,他們可說是新傳媒鎮台之寶。另一個特出的藝人要算歐菁仙了,她在1995年加入新視,精通三語,多才多藝。她不但主持了得,演技也可圈可點,為公司贏獎無數。2005年她獲得公司獎學金負笈日本深造。

藝人管理組是個大家庭,最後排右三是作者。(攝於2000年)
聽新廣全職大樂隊的伴奏是我最享受的時刻。電視台當時網羅了包括新、馬、英、菲等國家的樂手,先後在名指揮家Ahmad Jafaar 和翁清溪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專業的樂隊。當年,只有真材實料的歌唱藝人才能和現場伴奏的樂隊配合得天衣無縫。像年輕時的金銀姬成為全職演員前就是一位能現場演唱的專業歌手,韓鼓敲擊表演也很了得,是綜藝節目導播最愛的歌手之一。
加利谷山廣播電視台的第一攝影棚,幾乎是每位歌唱藝人預錄歌曲或現場轉播最頻繁的地方。有現場錄影時,大約有40個座位,觀眾可以憑票入場,淺藍色的入場券是免費的,個個都帶著雀躍的心情在場記的引導下拍掌,偶爾導播會切入現場觀眾,而引起一陣驚喜的小騷動。我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與綜藝組的製作團隊、道具組、司機、服裝化妝組和攝影棚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員打成一片, 其樂融融。
80年代初期,台灣和香港電視連續劇風靡整個亞洲,尤其是在東南亞華人居多的國家如新加坡。第八波道也順應潮流播出港台劇。雖然這類戲劇會抬高收視率,但是,我們也了解到長期下去海外戲劇中的社會人文精神必定會影響本地觀眾的價值觀。此外,有遠見的電視高層也發現,電視劇的商業和娛樂性價值無可限量,於是他們果斷地重金禮聘香港資深製作人來新加坡協助發展本土戲劇。
1983年資深電視媒體製作人梁立人(2020年往生)加入戲劇組,他構建了港劇式的製作框架。梁總在完成任務後離職,由江龍大哥接棒下一個重要任務,打下製作內容豐富電視劇的根基。結果當新加坡經典製作《霧鎖南洋》在大陸播放時,果然好評如潮。由於故事真實性與娛樂性都很強,主題歌曲動人心弦,男女主角和配角的精湛演出,包括向雲,黃文永、黃佩如、曾慧芬、陳澍承、吳岱融、陳天文、陳天送、洪慧芳、王玉清、鄔偉強、李健漢、洪培興、雲昌湊、周全喜、陳濛和何潔等新加坡演員頓時成了街知巷聞的人物。據說這部劇在中國不同省份連續播出,戲裡的人物形象在中國各地爆紅。
1987年全職藝人大幅度增加,包括歌唱藝人、舞蹈藝人、武打替身、綜藝節目主持人、華文戲劇演員共計125名左右。新廣戲劇組儼然是部無法停止製作電視連續劇的大工廠,製作團隊天天24小時生產不同的劇種。結果我又再次被賦予新任務,全職負責戲劇組演員的事宜,我也得兼顧一部分武打替身和專業歌手的協調工作,這個部門改組後併入鄭有國老師領導的部門。這期間我們邀請了香港著名藝人前來新加坡和我們的演員分享演繹經驗,他們包括了周潤發、麥加、黃百鳴和港台資深製作人。
每一位演員為了拍出好戲,對導演們都是言聽計從,付出百分百的熱忱,專心演出每個情節,即使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日夜顛倒,還是不怕勞苦認真學習, 演好自己的角色。男女主角和主要配角更不用說,他們24甚至48小時連續拍攝, 在早期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司空見慣的事。身為藝人聯絡和協調員,每星期七天馬不停蹄的工作,累得不可開交。可是,看到戲劇組藝人們的全心付出,讓我更執意絕不輕易放棄,更盡心盡力地協調整個團隊成員的活動。
培訓方面,享譽寶島台灣的瓊瑤愛情片男主角秦漢和秦祥林的專屬指定配音專家——毛威老師,也被聘請為演員訓練班主管。加上利永錫、朱炳權、鄭有國和夏川老師們的培訓督導下,演員們在信心、心智、語音、演技掌握更加成熟。新加坡電視台「華文演員訓練班」成了藝人精英的搖籃。雖然藝人組無法簽下所有學員,有不少學員也在其他藝術領域有傑出表現和貢獻,例如: 黃卓雄、蘇春興、廖明利等都是早期的演員訓練班出身的,他們後來都轉戰其他的電視製作領域, 發揮所長。

2002年底作者與香港甘草演員胡楓(左)合影。

1995作者與當年「紅星大獎」 最佳男主角謝紹光(右)合影。

1998年作者與周初明(左) 合影。
90年代這五六年的光景一閃而過, 我已同藝人和製作部門的職員融為一個大家庭,更多演員生力軍加入了這個藝人大家庭。

1998年,參與國慶慶典的藝人和幕後工作人員。後排左二是作者。
每個農曆新年幾乎全體演員都得參與大型新春現場節目,大家除了參與分段彩排以外,除夕夜前還有總彩排。他們得出席無數會議,了解錄音、錄影、服裝安排和聯繫等細節。此外,我也有幸參與了很多第八波道第一次開創的大型綜藝節目,包括《總統星光慈善籌款》《腎臟基金會慈善籌款》《公益金慈善籌款》《紅星大獎》和《才華橫溢出新秀》等,每一次製作組都會費盡心思設計藝人表演的項目。藝人們除了拍戲之外,還得在空擋期間,撥出兩三個小時甚至一整天去學習新技能,挑戰極限。他們學各族舞蹈、騎單輪車、扛百斤重大旗、變魔術、耍雜技、武打、吊鋼絲、走鋼線、滑輪、吞噬酒精噴火、吻眼鏡蛇王、疊人牆和踩高蹺等。還記得鐘琴等藝人因為有懼高症,武術指導便在室外藍球場搭鐵架讓他們攀爬,訓練他們克服懼高的心裡障礙。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鄭斌輝在教練引導下在新廣室外籃球場學習平衡一面兩層樓高的紅旗幟,還要把大旗杆放在額頭、下巴和肩膀上,大風一吹來大旗東歪西倒,好不驚險。在疊人牆上,曹國輝站在最高點讓人觸目驚心。還有潘玲玲,她在武術指導助理勞倫斯指導下認真地學滾筒平衡, 即便腰背容易受傷折損, 她還是鍥而不捨地練習, 這種認真的學習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5年第一屆 《總統星光慈善》籌款節目台前幕後的參與者在總統府合影。前排中間是時任總統王鼎昌先生,第三排右四是作者。
1991年,「新加坡廣播局」轉型易名為「新加坡電視機構」。公司走向更具伸縮性的商業模式,以電視劇產品海外銷售和電視廣告增加收入(當年8頻道是廣告收入的主要來源) 。我們開始嘗試打開台灣市場。新上任總裁李焯堯對公司的未來發展胸有成竹,大刀闊斧開疆闢地, 特別重視華文戲劇組並親自主持每周會議,了解各個部門的運作,運籌帷幄,志在拿下台灣市場。

90年代時任總統納丹先生邀請《總統星光慈善》籌款節目的表演藝人到總統府共進晚餐。前排右一是作者,右二是時任戲劇組處長 章能容,左一是時任總裁黃源榮。
其實當年第一代的戲劇監製都是清一色香港人才,只有蔡萱和黃卓雄是地地道道的本地戲劇專才,蔡萱是范文芳的伯樂,讓她得以從模特兒走向電視螢光幕。新生代的本地戲劇導演也在這轉折中逐漸嶄露頭角,當中有李寧強、楊錫彬、郭令送和廖明利,從導演升為監製。華文戲劇組也逐漸改朝換代,為了讓戲劇更多元化,公司也與海外製作團隊合作,繼續力求創新。製作組除了在本地影棚和街景拍攝,也拉隊到其他國家取景。古裝戲大部分在第六攝影棚拍攝,也拉隊到中國取景。另外我們也和中國公司合拍古裝劇,其中《神鵰俠侶》就讓李銘順與範文方紅透半邊天。這一劇在台灣收視名列前茅,因此公司乘勝追擊,開始積極進軍台灣,安排新視藝人上各電視台的現場綜藝節目,我也有幸搭上這部列車,和藝人們到台灣學習,大開眼界。范文芳、李銘順、鄭秀珍、郭舒賢、郭妃麗、林湘萍和陳漢瑋等人都先後踏入台灣娛樂圈與台灣頂尖藝人接觸。大家氣勢如虹,被安排上中視、華視、台視、八大電視和三立電視。我們的藝人在這些寶貴的學習機會中,親身體驗了台灣電視製作的水準。公司管理層也安排台灣各大報記者訪問藝人。為了每部新戲的宣傳,我們從早上起床吃了早餐便馬不停蹄,接受密密麻麻的排期,直到凌晨才回賓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