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學總共培養了12000名畢業生,他們當初要是都接受英文教育,事業發展就會更稱心,對新馬兩地的貢獻也會更大。」強行合併後學校推廣英語了教學,雖然是亡羊補牢,但是遲改總比不改好。
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關閉南洋大學是必要的, 加大華語學習和推廣普及的力度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過境遷,當年關閉「南大」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關閉南洋大學的理由現在都不存在了。
一是在語言問題上,新加坡普及英語已經不成問題了,反而是防止「矯枉過正」,要大力普及華語教育。目前,新加坡的辦公語言教學語言,以及公共場所的語言基本上都是英文,很少看到華文,現在反而是要強化華語學習的問題,一些受過英語教育的高層人士,以講英語為高尚,講華語為卑賤,講英語的人是陽春白雪,講華語是下里巴人,一些白領正面臨喪失華語能力的危機,華文的公告中,也常常出現用語不准詞不達意的情況,在華語的演講時,也出現不順暢流利的情況。
一些人呼籲,加大華語學習和推廣普及的力度,在一些公共場所,應加大華文宣傳,多說華語、多寫華文。南洋大學是華文化的代表,恢復南洋大學校名就是最大的宣傳華文的重要性。
二是在政治問題,現在也不存在共產黨的影響了,當時在國際上,由於新中國的國際共產主義影響,對東南亞的國家進行「革命輸出」,東南亞國家都防共懼共反共。 近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已經改變了對外政策,停止了「革命輸出」,停止了對馬共的支持。在新加坡國內,共產分子基本上被驅逐出境銷聲匿跡了,已經沒有影響力了,現在說什麼共產黨想奪取新加坡的政權更是天方夜譚了,所以恢復南洋大學在政治上也沒有問題。
三是在文憑就業問題,南洋理工大學已經成為世界名校,她以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果,榮登2007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全球科技大學前25名。
被譽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學府之一,成為工科和商科並重的綜合性大學,亞洲十大理工大學,還是國際上新辦大學第一名。所以現在也不存在文憑的含金量問題了。

李光耀後來就說過:「僱主們都知道,目前的南洋理工大學的畢業生,不管所讀學府起用什麼名字,他們的素質依然維持在高水平。」
李光耀說:「一些南洋大學的校友要求恢復南洋大學,這已經不再是什麼大不了的課題了,要是南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的畢業生都有相同的意願,恢復舊名絕對不成問題。」(見《李光耀回憶錄》p176)

「南洋大學」是東南亞以及全球華人心中抹不掉的記憶。南洋大學的關閉,至今仍是許多人心頭的痛,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不解、無奈、惋惜,可謂百感交集,百味雜陳。
南洋大學1974年經濟系畢業生吳毓均:為什麼要關閉南大?對於關閉南大,吳毓均至今仍感到疑惑。他當年自南大畢業後,在蜆殼石油化工公司任財務會計經理26年,和英校生同在一個屋檐下工作。他受訪時說:「新加坡1965年被踢出馬來西亞,前路茫茫,克服了重重困難,才有今天的成就,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小小南洋大學的問題,要以關閉來解決?「新加坡建國有很多奇蹟,政府糾正偏差的工作做得很好;例如取締霸王車,解決路邊小販問題,把污濁的新加坡河弄得清澈可鑑。南大即便先天失調,也能靠後天調養。其他都能做好,為什麼南大不能做好?為何要以關閉它的下策來解決? 中國崛起,新加坡已經沒有了華文強、能夠和中國周旋的人才。這讓我更不明白,為什麼要關南大?」
南洋大學1971年歷史系榮譽班畢業生柯木林表示,南大的問題其實可以好好解決,有不同的結局。他說:「我同意南大問題很複雜。它不是純粹的華文教育問題,它牽涉到教育、政治、大環境和個人情感問題。只有長時間遠距離才能看清楚南大事件。「我認為當時如果大家能平心靜氣好好地談,應該還有談的餘地。當初如果能抱著『一切為了南大,什麼都可以談』的態度,不會搞到後來的地步。」
南大1971年中文系畢業生耶亞華說:受客觀因素制約,耶亞華是馬來人。他在德光島世代當漁夫的父親從小要他進華校,要他去了解為什麼華人可以兩手空空來到南洋,很快成為小老闆或大老闆的原因。進南大前,他是黃埔政府華文中學第一屆畢業生。談到南大被關,他充滿無奈。他說:「失去母校固然很難受,誰願意看到自己的母校關門?但這是受客觀因素制約,我們沒有辦法,我也只能接受,必須接受我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
李炯才說:「失去南大是非常可惜的事,中國崛起後新加坡找不到雙語兼通的人才,假如南大仍舊存在,該有多方便?現在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太差了,程度太低了,我的女兒是特選中學學生,卻看不懂《聯合早報》,我問很多年輕人,都說沒辦法看早報,看也沒有能力,不要說寫了,現在程度太低了,怎麼辦呢?」
在新加坡38屆講華語運動的活動中,在使用華語上又出現烏龍, 「讀」 「瀆」分不清,「聽說讀寫」被寫成了「聽說瀆寫」。類似情況在新加坡時有發生,曾經就出現把「防止老人跌倒」寫成「推廣老人跌倒」等等,可見新加坡現在華語水平下降的程度了。
著名文化工作者韓山元說:「南大不僅僅是一所學府,它還承負著百多年來,東南亞華人對自己民族文化深沉的感情。南大成了一個符號,一個標誌,成為千千萬萬華人感情的支柱,所以當南大被關閉,東南亞的華人頓失所依,他們傷透了心,精神上失去重要的支柱。南大一磚一瓦,可說凝聚了東南亞華人的血汗;南大的事,不單單是南大生的事,而是全部華人的事,為南大出錢出力的人是數不清的。當時馬來亞每個州的華人都把南大當成自己的光榮成就。馬來亞旅行團游新加坡,南大是必游之地,他們到南大的紀念碑、牌坊拍照,撫摸南大的一磚一瓦,感覺都是盛載著自己對南大的心血。」
韓山元憶述南大代校長吳德耀曾對他說:「南洋大學應該保留作為一所華文大學,或者是雙語並重的大學,這樣才和新加坡大學有區別。有兩所大學競爭,這對國家不是壞事。為什麼一個國家只能有一所大學呢?(當時新加坡還沒有其他大學)只有一所大學,會養成惟我獨尊的驕傲,這不是好事。所以,有兩所大學對國家才是好的。只有一所個大學,這所大學會敗落,國家也會敗落。」
李光耀也多次讚揚過南大精神,特別是讚揚南大生在任何挑戰下,都擁有強烈的求存精神。事實上,南大學生以及所有南大創辦人,南大理事先生們都擁有南大精神的另一個重要的品質:永不忘本。"永不忘本"是中華文化"百善孝為先"中"孝道"的核心精神。"永不忘本"是中華民族歷代英明帝王治國興邦的第一道德原則。
"永不忘本"所產生的凝聚力保持中華民族過去五千年的生存和繁榮。也正因為此"永不忘本"的南大精神,南大創辦人和理事先生們自始至終堅持忠於民族教育的使命 。」
恢復南洋大學名稱有五點理由
一、品牌效應
商品有品牌,一個名牌商品的商標價值有的可能高過其商品價值。中國目前正在振興「老字號」,發掘老品牌的價值。學校名稱也是品牌,為什麼一些新辦的大學要「傍名校」,因為名牌大學也有「含金量」,社會上對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的看法是不同的。南洋大學曾經是新加坡的名牌大學,創造出多個第一,其品牌價值無法估量,這個名稱就是新加坡的無價之寶。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南洋理工大學的品牌效應
1. 從校址校名上來說,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與過去的南洋大學有著深深的歷史淵源。首先是名稱上近似,南洋理工大學與過去的南洋大學只有兩個字的區別,只是之間多了「理工」兩個字。從文字簡單明了來說,當然是「南洋大學」的名稱更好。從學校地址上來說,南洋理工大學與過去的南洋大學也在同一個學校地址,只不過新校區在緯壹路,主要部分還是在南洋大學的老校區,很多不了解新加坡國情的人,還以為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就是過去的南洋大學更名的,人們不理解的是,更名應該是由繁到簡,南大卻是由簡到繁。恢復南洋大學的校名後,還可以使建校的歷史向前推移26年,即由現在的1981年建校,改為1955年建校,使建學校的歷史超過新加坡建國的歷史,成為一個悠久歷史的學校。
2. 于右任題詞的「金字招牌」。「南洋大學」的校名是于右任題詞的,現在題詞的牌樓仍然在南洋理工大學內。在南洋理工大學內仍然保留有過去的南洋大學的一座白色牌樓,上面幾個大大的黑色墨寶「南洋大學1955」就是于右任的手筆。 這座牌樓在1980年南大被關閉時,上面的題詞也被剷除,淪為無字牌坊。1981年,牌坊掛上新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英文字樣 。1986年理工學院換校門後,牌坊二度淪為無字牌坊,直到1998年政府將它列為古蹟,併到2000年才修復完畢,掛回南洋大學1955的字樣。于右任屬於中國海峽兩岸都能接受的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在華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這個「金字招牌」丟掉實在太可惜了。
目前,在東南亞地區,一些國家和地區都看上了「南洋大學」這個金字招牌,一些老的南大校友,建議在印度尼西亞或者馬來西亞成立「南洋大學」,中國的港澳台地區,也有人提出在本地區成立「南洋大學」。也不排除新加坡也有人認為,如果恢復「南洋大學」無望,是否可以考慮另起爐灶,再成立一所新的「南洋大學」。
3. 陳六使的「影響」還很大。 陳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倡議和創辦了南洋大學,並捐獻新幣500萬元作為建校基金,同時又以福建會館主席身份捐獻了523英畝在裕廊路地段的雲南園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說沒有陳六使就沒有南洋大學。
陳六使於1972年逝世,享年76歲。
1974年,陳六使銅像安置在南大校園內,供世人瞻仰,同年設立了「陳六使獎學基金」。1998年,在南洋理工大學又設立了「陳六使中華語言文化教授基金」,邀請傑出學者前來講學。
1997年12月,香港南洋大學校友會出版了陳六使百年誕紀念文集,以紀念他對南洋大學和本地教育的貢獻。可見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與南洋大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陳六使的塑像天天在「證明」,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就是原來的南洋大學。
4. 有海外唯一的華裔館。

坐落於南洋理工大學校園內的華裔館,是前南洋大學行政樓,該大樓建於1953年,1999年正式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也是全球除中國以外,唯一一個專注于海外華人研究的大學研究中心。在華裔館通過其永久館內的展品,對華人身份認同的課題進行探索。成立於 1995 年的華裔館最初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後於 2011 年重組為南洋理工大學旗下的一個自主研究機構。從成立至今,華裔館一直都是靠私人捐款和政府撥款維持運作,在證明大學與華文化的密切關係。
5. 南洋大學是一個很有人文風味的大學。中國著名人士林語堂曾經擔任過首任校長。據南大校友回憶,南洋大學是一個很有人文風味的大學。南大創校於上世紀50年代,因為歷史因素,當時未能從中國大陸聘請學者,中文系老師多來自港台和海外,像凌叔華、蘇雪林、劉太希等, 建校紀念碑則由佘雪曼所書。現在創辦的大學,很少具有這麼豐富的人文底蘊。只有恢復南洋大學的名稱,才能充分發揮南洋大學的品牌效應。
二、名正言順
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已經不是單純的理工類大學了,而是一所多元課程選項的綜合性大學,設有工、理、商、文四大學院,下設12所學院, 她的文科院校名氣越來越大,如其中的孔子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商學院、文學院等等都是文科類的院校,並擁有國立教育學院及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兩個自主機構。
南大商學院(即南洋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榮登全球MBA百強排行榜,既是本地唯一,也是亞洲三所同時獲得歐洲質量發展體系及美國國際管理教育聯合會兩項國際認證的商學院之一,這些國際認證強化了商學院在經營與管理教育方面的 標誌形象;文學院屬下設有新加坡首家提供藝術、設計與互動數碼媒體學位課程的專業藝術學院、著重於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以及揚名亞洲的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
南大設有兩個自主機構,其中國立教育學院是新加坡唯一的師資培訓專業學府,同時也以本身優越的軟硬體條件,為新加坡與區域的教育界提供研究諮詢服務。另一自主機構——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其屬下的國防與策略研究院是世界權威的恐怖主義研究機構。
目前南洋理工大學還在大力發展文科類院系,明年打算把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一分為二,分為人文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兩個學院。現在南洋理工大學的文理已經不分伯仲, 仍然叫理工大學顯然名不正言不順,恢復綜合性大學的名稱--南洋大學,才名正言順。
退一步說,即使南洋理工大學還是以理工類為主,也可以省略「理工」二字,世界上一些理工類大學在校名上,都沒有「理工」二字,如中國北京的清華大學、上海的同濟大學等等,都是理工為主的大學,但是校名上都沒有「理工」,而且並沒有影響學校的名氣,反而一些沒有「理工」名字的理工大學名氣更大,因為名稱更簡明了。同樣,南洋理工大學即使以理工類為主,也可以省略「理工」二字,用「南洋大學」的名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