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大楊潞齡醫學院醫科部門副教授沙瑪(左)建議為非醫療人員提供關於冠病的知識,以緩解焦慮。抗疫前線工作者、國大醫學組織內科實習醫生丁寧則認為,親友的支持是解壓良藥。(陳斌勤攝)
文 / 陳勁禾
工作繁重時間長,加上面對關於冠病的許多未知,最新研究顯示,15%的受訪醫療領域工作者在疫情期間感到焦慮。一些受訪者也透露他們感到抑鬱和壓力大。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昨天發表研究結果,470名在國大醫院與黃廷方綜合醫院工作的人接受心理狀態問卷調查,其中68人感到焦慮,42人抑鬱,31人壓力大。
不過,由於醫生和護士比一般人掌握的病毒資料更詳盡,他們的焦慮感會比在醫院工作的非醫療人員來得低。
研究顯示,感到焦慮的醫生或護士,10人中只有一人,感到焦慮的非醫療人員如綜合醫療保健人員、技師、文員、行政人員和維修工人,五人中就有一人。
負責這項研究的國大楊潞齡醫學院醫科部門副教授沙瑪(Vijay KumarSharma)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醫生能查閱文獻,了解病毒的基因組織、傳染途徑、對器官的影響、有關併發症、臨床特徵、治療方法、疾病發展以及預診情況,護士也能獲取多數信息,這都有助於緩解焦慮。
他建議為在醫院工作的非醫療人員提供關於冠病的知識和穿戴個人防護裝備的訓練,增強信心,減輕焦慮。
同事之間互相勉勵 對減輕壓力有幫助
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由於調查於2月19日至3月13日疫情初期進行,因此未反映疫情的整體影響。此外,研究沒有按社會與經濟地位分類,而不同階層的人可能心理反應不同。
自疫情在本地暴發以來,國大醫學組織內科實習醫生丁寧(27歲)就投入抗疫工作,負責照顧確診病患。
她與另外兩名初級醫生一起負責20至30名病患,平日工作10至11小時,周末約五小時。她指出,同事之間互相勉勵,對減輕壓力很有幫助。
「雖然工作量不斷增加,但在工作上結交的朋友會留意彼此的狀態,看哪裡幫得上忙,這堅固的友情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她坦言,剛開始她也曾感到些許焦慮,但在越來越了解病毒後,心情就平復許多。
針對公眾應掌握基本醫學知識以緩解對病毒的焦慮,另一名研究員、國大醫院醫科部門陳勇強醫生提醒,人們要懂得辨識哪些是準確信息,學以致用。
「例如,我們知道病毒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染,因此在這關鍵階段,保持社交距離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