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建交30周年,(9月5日)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暢談兩國關係合作要訣以及如何在嚴峻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下發展新中合作等問題。整個過程金句連連!

談新中關係: 一起跑步鍛鍊身體的好兄弟
總結新中兩國關係,陳振聲將其比作「一起鍛鍊身體的兄弟」。
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他表示正如許多人鍛鍊時都希望有夥伴,一起跑步一起鍛鍊,在困難時給彼此鼓舞打氣,相互提醒對方避開盲點。
而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希望能有這樣的夥伴。新加坡和中國是多年的朋友,願繼續與中國前行,促進兩國繁榮與人民的福祉。
中美若決裂分為兩大陣營, 新加坡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陳振聲表示,世界歷史並非第一次面對分解的威脅,但是每一代人都要找到方法來維持和世界的聯繫。
新加坡在世界扮演的角色是整合者(integrater),是多功能插座。新加坡需要一直思考怎麼樣和世界聯繫,不只是美國和中國,而是世界。

不同插口的連接線都能與多功能插座完美契合連結。
面對世界是否會分裂的問題,陳振聲說:「中國不會『閉關鎖國』,它認識到需要和世界聯繫。
如今中國挑戰在於如何既和世界聯繫,同時保障內政不受影響。」
在外部壓力和內政需要之間,可能會看到一些政策上的來回調整,但不會是非此即彼。相信中國會非常努力找出平衡點。
在過去10年到15年,中國已找到了外部壓力和內政需要的平衡點,然而,這個平衡點目前已經在轉移。隨著中國社會發展成熟,其需要的自信和過去不同,因而出現了調整。世界也並非一成不變,大家都需要找這一新的平衡點。
分裂對於中國和世界都沒有好處,相信這也是大家尋找新平衡點的動力基礎。
新中合作為何這麼特殊?
從新加坡部長在中國的「失蹤"經歷說起
新中合作和新加坡與其他國家合作相比有相當不同的一點,便是新加坡會根據中國優先考慮事項,雙方一同設定合作主題和方式。而建立這樣特殊合作的基礎是了解。
聽起來有些抽象,於是陳振聲從他在中國的一次「失蹤」經歷談起......
當年,陳振聲接到中國希望與新加坡在「西部大開發」方面展開合作的考題。
接重慶項目時,他直言一頭霧水:「西部大開發是中國的一個主題,這對新加坡來說,意義是什麼呢?」
他和當時副總理張志賢一行人,專門到西安、成都、重慶考察。
「開始時,老實說我們不知道中方希望達到什麼目的?我們又能貢獻什麼?雙方都不知道。」
有一天,陳振聲到酒店後,突然想出門走走。於是他獨自搭乘地鐵,溜到解放碑廣場,希望了解更多關於西部的信息。
「然後,我發現一兩件事:
一、東西很貴,為什麼會這麼貴?
二、我要買東西,沒有人民幣,他們又不接受國際信用卡。我也叫了一部車去看彙報中介紹的內陸港口,沒有看到很多活動。」
新加坡的部長突然「失蹤」了,令中方接待官員大吃一驚。然而也正是這次「烏龍失蹤」使得陳振聲意識到中國西部沒有打開與外界做生意局面的癥結在於——流通成本高及沒有與國際金融接軌。
物流通、金融通是打通西部血脈的關鍵。陳振聲跟中方官員提出這個建議。經過一段時間,新中官員逐步將之細緻化,最終形成了共同的工作語言如物流通、航空、運輸、數據金融等「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即以重慶為樞紐,打造從中亞到中國,再到東南亞的物流、金融與資訊互聯互通平台。
了解後才能合作,是陳振聲認為新中合作極為可貴的一點。陳振聲強調:
「我們不是帶著先入為主概念地到中國去說:這是我想做到的,這是你需要的。我們是真的去了解中國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是我們合作的基礎。如果抱著這個態度,我們和中國就有許多項目可以合作。」
「中國官員作風十分務實。如果你說他們只是在做表面功夫,那你要問為什麼?答案是你沒有真的了解他們的需要。」
此外,陳振聲表示,兩國合作建立的互信、務實也十分重要。
他表示每一個新中合作項目都會形成「校友會」,培養一批有相互合作經驗的隊伍。
而中新官員共有的「將計劃轉化為行動」的文化,使得彼此都抱定將計劃落實的想法,這在其他雙邊關係中同樣不常見,也與兩國建立起的一整套合作機制有關。
展望新中關係下一個30年的發展前景,陳振聲表示,未來即使進入新的合作領域,不論是應對冠病的醫藥科技研發,還是確保供應鏈暢通,本著深度了解、互信與務實文化這三大基礎,雙方定能繼續發展出新的相互了解。
新加坡上海 將增加更多「快捷通道」航班
除陳振聲部長暢談新中合作外,(9月4日)教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與上海市長龔正進行視訊會議。
黃循財部長在臉書貼文透露,新中探討在「快捷通道」安排下,促成兩地更多航班往返。


以新航為例,目前往返新滬兩地的航班每周只有一班,這遠遠少於冠病疫情暴發前每天四趟的頻率。
此外,雙方也就上海自由貿易區人民幣債券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交易,以及兩地官員的互惠培訓和考察訪問計劃進行了討論。
希望新中建交30周年之際,兩國友誼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