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顯示,在16歲至24歲的受訪群體中,三分之二出國旅遊時傾向付現。(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如今無現金選項繁多,可在出國前開啟在國外可刷卡的功能,也可使用十分便捷的多幣種電子錢包應用。
然而,儘管能「一卡在手走天下」,不少新加坡人仍傾向於在出國前採納最「原始」的方法,即到外幣兌換商換現金到當地消費。
數碼原住民也偏好現金交易
《海峽時報》委任市場調查公司Milieu Insight近期向1000人收集反饋意見後發現,
56%的新加坡人在外國,最常使用現金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較年長一輩認為手上有現錢較有保障,屬於「數碼原住民」的16歲至24歲受訪者群體中,三分之二也傾向於付現。這個比例高於國家平均。
上述數據與市場研究機構YouGov去年8月公布的相關調查結果,也相當吻合。
YouGov報告說,彙集全球各地受訪者的看法,平均58%說自己旅遊時會選用現金。
同一項調查也揭露,其他受歡迎的付費方式依序為轉帳卡(17%)、信用卡(16%)、以及預付卡(6%)。不出所料,只有3%消費者會選擇相對教新穎的多幣種電子錢包。

無現金時代,現金仍最受消費者歡迎。(取自YouGov網站)
既然「無現金付款」已盛行好一陣子,為何還會使許多消費者在花費前謹慎思考?
以新加坡消費者為例,他們的顧慮是海外消費所徵收的銀行費用,以及惡意軟體和數據泄露等安全風險。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派新加坡旅客(以25歲至54歲年齡層為主)能接受無現金付費:
25歲至34歲新加坡人:偏愛多幣種電子錢包;
35歲至54歲新加坡人:更喜歡銀行信用卡所提供的便利,也能藉由信用卡收集航空里程(air miles)或享有現金回贈(cashback)的好康。
任職於機械行業的高管邱淑敏受訪時告訴《海峽時報》,她每個月需出差兩次。時至今日,她還是會按照對出差目的地的了解,適時帶些現金在身上。
她透露,去年她從阿姆斯特丹回新後驚覺,信用卡帳單上有多項可疑交易,她立即取消信用卡並報案。
她說:
「我在阿姆斯特丹時,個人資料不知何故被盜取了。如果有機會回返那裡,我應該會傾向用現金付費。」

35歲至54歲的新加坡人更喜歡銀行信用卡所提供的便利。(海峽時報)
除了這個「一朝被蛇咬」的經歷,邱淑敏也說,她到泰國時也會選擇付現,因為她認為當地金融科技發展相比其他地區還未那麼蓬勃。
反之,她到電子付款較普遍的國家如日本和嗷大利亞等,就會刷銀行信用卡。
以本幣刷卡「代價」或更高
在外國消費如果選用信用卡,還要當心這件事:隱藏費用。
美國有線新聞CNN在一篇報道中提醒,通常會以「本幣」(home currency)結帳的消費者,可能要注意了。
該報道引述一項調查指出,若轉換成本幣付款,平均額外費用可能高達7.6%,比起以旅遊目的地貨幣的1.5%至3%之間超過一倍。

調查指出,若轉換成本幣付款,平均額外費用可能高達7.6%。(海峽時報)
這種「動態貨幣轉換」(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模式非常普遍,CNN的調查揭露,超過一半的國際消費者,還是會選擇以自家貨幣買單。
原因很簡單:
人在異鄉,可能人生地不熟,以自己熟悉的貨幣付款可能會給人產生一種安全感。
然而,這類費用往往不會明確地向客戶展示,也就是說,遊客可能會看到店家採納的匯率,但不會知道隱藏費用或該匯率與其他匯率的對比。
儘管動態貨幣轉換可能會讓消費者「吃悶虧」,它對商家而言也許非常有利可圖。
報道指出,提供「動態貨幣轉換」選項的信用卡公司能賺取可觀的轉化收入,還會將部分收入與進行這項交易的店家共享。
據悉,零售業者在這方面的額外收入,為交易價值的約1%,因此國外一些百貨商店會訓練員工,要求他們鼓勵外籍顧客以本幣結帳。

超過一半的國際消費者會選擇以自家貨幣買單。(網際網路)
即便如此,為了避免影響當地企業的利潤,大多數政府監管機構都會選擇不干預。
迄今只有歐洲聯盟表明會保障歐洲消費者,並指交易成本過高會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
有鑒於此,歐盟擬推出新條例,通過在讀卡器和提款機上提供有關貨幣選擇成本的額外信息,從而提升透明度。
老話一句,科技是把雙刃劍,享用無現金模式帶來的便利之餘,還是得小心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