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黎二千

新加坡到底有多愛乾淨?《紐約時報》曾對這個國家的潔癖表示震撼,「太潔癖了,連吃個口香糖也要被監管」。
完美鋪砌的道路一塵不染,隨處都可席地而坐。連輪胎人都喜愛的海南雞飯,也從流動攤販里走進了衛生規範、有頂棚有統一餐盤的熟食中心。水泥叢林和花園綠地交錯,森林水庫和野生動物保護區打理得整整齊齊,「花園城市」名不虛傳。

交錯而整齊的花園城市/unsplash
據TimeOut網站今年發布的全球城市報告,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把新加坡選為最乾淨的城市。疫情下的新加坡更把乾淨放在第一位,最賺錢的金沙酒店賭場也宣布為了深度清潔,暫停開業。
對於整潔乾淨如此痴迷的新加坡,措施比日本更心狠。其實,全球最乾淨的新加坡,不是天生潔癖,更多是習慣了潔癖。

令人害怕的乾淨整潔
在別的地方都在宣傳衛生整潔,街道乾淨,居民自覺處理垃圾的時候,新加坡在一旁笑而不語。可知道他們口中的乾淨整潔,那叫一個令人害怕。
首先一下飛機,撲面而來的是樟宜機場裡濃烈的清新劑味道。疫情下,來回噴霧消毒的機器人成群結隊。為了給遊客最好的第一印象,樟宜機場內世界最高室內瀑布「雨旋渦」旁,還會配有自動擦乾濺到地面的水漬的機器人。

世界最高室內瀑布「雨旋渦」/unsplash
別提街道上沒有垃圾了,連塵土都不會有。作為一個熱帶海島,海風和雷雨,已經是天然的清潔工。
那麼隨之而來的垃圾、落葉和積水,就要靠人為的努力了。對於這個常年天氣炎熱、下暴雨是家常便飯的城市,無積水、無蚊蟲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新加坡暴雨前的坡雲
以前老藝術家到訪東南亞海島的回憶中,夜晚總伴有蚊蟲叮咬的不好回憶。蒼蠅、蚊子、螞蟻、壁虎,還有蟑螂,這幾位「兄弟」總有一兩個喜歡與人做伴。
但是,新加坡人馬上就凡爾賽發言,說幾乎不知道防蚊技巧。因為他們平日裡就沒有見過幾隻活的,睡覺也不需要蚊帳和紗窗。定期的滅蟲噴藥那股氣味及令人頭骨都晃動的聲響,才是新加坡人熟悉的。

新加坡乾淨整潔的街道/unsplash
蒼蠅在這也沒有立足之地。吃完的食物、未清理的垃圾、地上腐爛的落葉都會被及時清走,蒼蠅聞訊而來也沒有養分。瘮人的蟑螂、老鼠就算躺在老家熟食中心,也會被噴藥滅殺掉。
排水基礎建設也修得非常實用,雨水到了地表,很快就變成了地下水。社區還會監督居民定期清理家門口的積水,蚊蟲無處生長。

落雨後的街很快會恢復如初/unsplash
如果想自己創造垃圾、弄髒公共空間的話,那還是別想了,先看看口袋裡面的錢包吧。隨地吐痰罰1000新幣、隨地亂丟垃圾罰1000新幣、地鐵里飲食罰500新幣、公廁不沖廁所罰500新幣。
在電梯里小便的話,電梯門會自動報警。在這座城市,已找不到口香糖的蹤跡了,如果硬把口香糖運進新加坡販賣,先交10萬或者直接進局子。
有過坐在廣場發獃喂鴿子的幻想嗎?忘掉吧,如果把吃不完的三明治,分享給鴿子朋友。那為了清理鴿子們飽餐一頓後的糞便,麻煩多掏出500新幣的罰金。

一塵不染的廣場/unsplash
要說現在的罰金太高昂,新加坡人會告訴你以前亂丟垃圾是要被拉去做社區服務的,還可能需要掛著一個「我是垃圾人」的牌子來面壁思過。
不只是地面清潔,新加坡人連空氣中的污染也不放過。像是榴槤這樣具有爭議性的「空氣污染」,是不能乘坐交通工具的。

明亮無味的地鐵/unsplash
吸菸區在哪裡,幾乎聞所未聞。任何有頂蓋的通道、樓宇以及公共設施內部及周圍,還有移動洗手間等都屬於禁菸區。教育機構還親切地警告學生,「連學校區域上方50米內的天空也不是吸菸區,飛上去也不能吸菸,給有菸癮的同學提供尼古丁貼片」。
如此細緻的考慮,難怪是世界上最乾淨的城市。

「乾淨「是被訓練出來的
新加坡人這種吹毛求疵,執著於乾淨的個性,也算是被「逼」出來的。從落後的小海港,到養成良好習慣的國際大都市,新加坡政府多管齊下,親力親為,也整整用了50年。
在炎熱潮濕的熱帶,講衛生不只是關乎味道,還關乎健康。

潮濕多水的新加坡/unsplash
如果曾經在烈日之下和一輛垃圾車並行,大致可以體會新加坡人清理垃圾的執行力是從哪裡來的,是被臭出來的。濃烈難忍的垃圾箱味,在路人臉上暴打幾個巴掌,令人皺臉。
放在高緯度的乾燥地區,家庭垃圾可以放幾天,甚至一周再清理也不會有味道。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新加坡,市中心克拉碼頭對岸仍是殘破不堪的木造房屋,新加坡河也只有垃圾沒有魚,臭氣熏天。
因為人口密度大,衛生條件差,幾天不倒垃圾就有可能引發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的流行。

新加坡河湖密集/unsplash
最初,新加坡政府為了在短期內提升民眾的衛生意識,開始罰款,還簡單粗暴地把每個職能部門都列入清潔環衛的任務清單,大力舉辦各種宣傳活動。
據說,前總理李光耀當年事無巨細都會管,還有許多他親自參與沖刷馬路等活動的照片。所以,別的地區只有一個部門在搞清潔,而新加坡人表示他們搞不清楚有多少個部門要負責清潔這回事。反正誰都有可能被叫去掃大街、撿垃圾。
因為除了負責整體清潔的環境局,交通部需要確保公交車和火車的乾淨,教育部要監控教育機構內的清潔,旅遊景點歸旅遊局,組屋由每個區域的議會來負責。還有近200萬棵樹木,數之不盡的花園,由公園董事會來修剪維護。

數不盡的花園組成的城市/unsplash
細心的新加坡人覺得一次性打掃完容易忽略細節。所以排水溝、路緣、綠化邊緣、樹木、路燈和街道設施都分給了不同的部門來維護。
假設一位新加坡人在路上發現了一隻死貓,根據這個分類,他打電話給道路部門,通知對方來清理。這時候,道路部門就會仔細地問:「貓是躺在道路的哪個部分?」
如果是在路邊的排水溝上方的人行道上,那保潔就歸排水部門管。如果身子躺在草地上,只有尾巴露在人行道上,那就要負責維護草地、植物和樹木區域的林業部門來處理。

一條街道的衛生劃分事無巨細/unsplash
真的難怪新加坡人一直調侃著維護城市整潔的巨額投入。2018年的數據顯示,單是花在打掃公共空間上就有快9000萬美金。還有300萬花在了教育宣傳,也就是傳說中的大掃除。
官方的大掃除活動「保持新加坡清潔」年年花樣層出不窮 ,深入各種衛生死角。名字親切大方,比如說 「保持水體清潔」「保持工廠清潔」,還有 「保持廁所清潔」,聽起來令人直呼土味卻有記憶點。
這項大型措施中還包括了其他食物安全、環保措施,比如推動改變公共衛生法、將街頭小販搬遷到熟食中心,建起新的住宅區把住在木屋裡面的居民遷移進高樓裡面。為了保證河流和水庫的飲水乾淨,一天到晚都有巡邏的船隻清理漂浮的異物。

河流水庫的乾淨至關重要/unsplash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有組織有策劃的定期大掃除,加上無處不在的罰款,短短半個世紀裡,凡事怕落後的新加坡就實現了「乾淨的城市會經濟繁榮」。改善環境初有成效,人均壽命增加了近15歲,外國投資也增長了近400倍,到訪遊客人數也隨著經濟發展而暴增。

整潔的背後,並非潔癖
雖說新加坡人在這樣嚴苛的教育下,養成了凡事都注意衛生的習慣。但其實新加坡人對乾淨的追求,並非從內而外。用心留意的話,會發現新加坡人原來沒有那麼潔癖,他們連垃圾也不會分類。
如果不需要強行遵守保持清潔的規矩,他們就會透露出鬆懈下來的樣子。如今維護新加坡衛生整潔的一等功臣,其實是背後默默清理打掃的環衛保潔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