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至1990年,我在華盛頓特區擔任新加坡駐美國大使 (Singapore’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剛到華盛頓不久,加勞德特大學 (Gallaudet University) 的一位工作人員聯繫我,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這所大學。
加勞德特大學是一所專為聾人或聽力障礙者設立的私立大學,成立於1864年。有人告訴我,那兒有幾位新加坡學生,問我是否想見見他們。於是,我和妻子邀請他們來家裡共進晚餐,並在華盛頓期間與這些學生保持聯繫。
加勞德特大學培養了許多知名校友,如美國演員、模特兼活動家 Nyle DiMarco,南非政治家Wilma Newhoudt-Druchen,以及英國詩人 Dorothy Miles。
當1990年我準備回新加坡時,我鼓勵加勞德特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回國,並承諾幫助他們找工作。但當他們回國找工作後,只有一位學生被聾人學校錄用了。

其他人儘管持有會計、計算機科學和商業等領域的學位,卻很難找到工作。我嘗試了多種途徑,但最終沒有結果。無奈之下,他們返回美國,最終在那裡找到了符合自己專業的工作。
加勞德特大學的學生們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有一次,我和妻子在美國俱樂部用餐時,一位服務員來找我,告訴我她是聾人,但會讀唇語。
她說自己原是加勞德特大學的學生,因為經濟問題未能完成最後一年的學業。她希望我能幫助她獲得獎學金以便完成學業。我成功說服了李氏基金 (Lee Foundation) 提供獎學金,她最終成功畢業,在美國找到了工作,也嫁給了一位美國人。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
新加坡在2012年加入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這份文件相當於全球殘障人士權利的宣言。該公約的核心原則是平等權利和反歧視。
聯合國公約第27條強調工作與就業權利,確保殘障人士能夠和其他人一樣平等地參與工作,同時明確禁止因殘疾導致的歧視。根據第27條(1)(g)的規定,各國政府有責任在公共部門內僱傭殘障人士。
公約第27條(1)(h)進一步規定,政府需通過實施積極行動計劃、提供激勵措施等方法,促進私營領域增加殘障人士的就業機會。

新加坡政府一直認真履行公約下的義務,在就業方面尤為顯著。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 (Ministry of Social and Family Development, MSF) 與新加坡人力部 (Ministry of Manpower, MOM) ——就在大力推廣包容性就業。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加強殘障服務的藍圖 (Enabling Masterplan),其中《2030年加強殘障服務總藍圖》(Enabling Masterplan 2030) 顯示,2020至2021年期間殘障人士的平均就業率為30.1%,並設定目標到2030年將這一比例提高到40%。
然而在瑞士,殘障人士的平均就業率為69%,相比之下,新加坡離成為模範國家還有較遠的距離。
為了鼓勵私營部門雇用殘障人士,新加坡政府引入了許多激勵計劃,包括2021年實施的殘障人士雇用津貼 (Enabling Employment Credit)。該計劃為僱傭殘障人士的僱主提供工資抵充。在首年實施期間,該計劃支持了6400名僱主,僱傭了超過9700名新加坡殘障人士。
2020年,政府推出了殘障就業標誌 (Enabling Mark),以表彰那些在包容性就業方面採取最佳做法和取得優異成效的組織。
有所改善,但仍有待加強
雖然如今的新加坡殘障人士就業情況比1990年有所改善,但挑戰依舊存在。幾年前,兩位老朋友求助於我,希望在英國工作的建築師兒子能回新加坡。他們的兒子才華橫溢,但因腿部有缺陷而需使用輪椅。
憑藉他出色的簡歷,我有信心為他找到一份工作。因此,我聯繫了三個僱傭建築師的法定機構,詢問他們是否有意向面試這位年輕人。遺憾的是,三家機構均給予了否定回復。我很想提醒他們,根據公約第27條(1)(g)的規定,政府有責任在公共部門僱傭殘障人士。

我不願放棄,又聯繫了五家知名的建築公司,詢問他們是否有意面試我朋友的兒子。最終,只有一家給予了肯定的回應。他們對他印象深刻並決定聘用他,只是請求能多一些時間來改造辦公室,以適應他的輪椅需求。
基於這段經歷,我必須說,至少與1990年相比,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然而,對於殘疾人才而言,在新加坡找到一份好工作仍然是困難重重的。雖有開明的僱主願意雇用這樣的人才,但這樣的僱主仍然較少。
許通美 (Tommy Koh) 教授是彩虹中心 (Rainbow Centre)、新加坡視障人士協會 (Singapore Association for the Visually Handicapped)、新加坡導盲犬協會 (Guide Dogs Singapore) 及 Art:Dis的贊助人,Art:Dis 是一個旨在通過藝術賦能殘疾人的慈善機構。
文章來源:IPS-Commons,2024年2月3日,星期六
作者:許通美 (Tommy Koh)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