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地鐵網絡發達,但在還不算太遙遠的過去,巴士一度是多數人的主要公共運輸工具。
當時,如果乘客對目的地不太熟悉,可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計算沿途經過了幾個巴士站,或是緊緊盯著路牌,才知道自己是否抵達,否則分分鐘可能錯過應該下車的車站,白白多走一段路。
好在當時還有一些辨識度十足的「特色」巴士站,讓你一眼就看出自己到了什麼地方,即便它們有些恐怕是美觀多過實際。
烏節路
上世紀70至80年代,購物商場和酒店紛紛在烏節路拔地而起,當地的車流和人流也隨之增加。
你還可以在烏節路泰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外,找到這個設有波浪形座位,頂蓋跟濱海灣花園擎天大樹神似的巴士站:

這個巴士站的設計,大概就是媽媽一直嘮叨著要我們帶傘出門的原因。(海峽時報)
在這個巴士站不遠處的史各士路(Scotts Road)還有另一個標誌性的巴士站,建在80年代深受青少年歡迎的購物中心旁邊:

(取自臉書)
不錯,正是遠東廣場(Far East Plaza)。
這個巴士站到了1993年移到了遠東廣場正前方,但新巴士站透明的頂蓋無法遮擋陽光,造成大理石座位過熱,成了當年接受《新報》訪問的公眾吐槽的對象。
即便如此,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個巴士站仍能以「獨一無二」來形容。

遠東廣場目前的巴士站。(網際網路)
濱海南
在濱海灣金沙和濱海灣花園落成之前,濱海南一度吸引了許多青少年到那裡放風箏、打保齡球,還是吃一頓燒烤火鍋,可說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當時,從濱海灣地鐵站還必須乘搭400號巴士才能抵達濱海南,然後在這樣的一個巴士站下車:

濱海南一帶的巴士站。(取自臉書)
濱海南一帶的餐館、保齡球中心等在2008年初關閉,還認得出這款巴士站的蟻粉,可能都不太年輕了吧?
丹戎巴葛

(取自臉書)
丹戎巴葛路一排舊店屋前這座巴士站,看起來幾乎就是店屋的延伸。
交通部在社交媒體貼文指出,這座巴士站建於70年代,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巴士站之一,也可能是最後一個設有混凝土頂蓋的巴士站。
陸路交通管理局在《海峽時報》2008年進行網上調查後,徇眾要求,保留了這個巴士站。
同場加映:白沙巴士轉換站
新加坡有文化氣息濃厚的巴士轉換站嗎?
紅螞蟻不騙你,有的。更準確地說,是曾經有過。
有圖有證據,先看看攝影師Tan Yong Lin 2021年在臉書上分享的這些照片:

(Tan Yong Lin臉書)

(Tan Yong Lin臉書)
這就是2021年調整格局前的巴西立巴士轉換站。據《海峽時報》1990年的報道,該轉換站的建築融合了不同種族的文化元素,反映新加坡多元種族社會。
巴西立巴士轉換站具備有蓋走道,為乘客遮風擋雨,走道也更加寬敞,方便乘客行走。

即使不在等車,經過巴西立舊巴士轉換站的人們也可以停下腳步,喘一口氣。(Tan Yong Lin臉書)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Tan Yong Lin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