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早在十年前,2009年三月的時候,《遼瀋晚報》就曾提過政協委員主張恢復繁體字的建議。一晃十年了,關於繁簡之爭,一直延續到現在,並將繼續延續下去。
很多人印象中,簡體字是中國內地的「專利」,其餘使用漢字的地區:比如港澳台都是使用繁體字,但是,新加坡卻並非如此,這其中,原因何在?

新加坡漢字史
南洋群島,早在唐宋時候,就有華夏先民迫於生計離開故土前去開拓。在古代史上,有兩次華夏百姓到東南亞移民的高峰:第一次是南宋滅亡,很多南宋百姓擔心蒙古人的苛政,於是逃到南洋避難;第二次是南明覆滅,很多南洋百姓躲避清朝統治,於是舉家遷往南洋。
大量漢人移民的湧入,也改變了南洋地區的人口結構。漢字也因此在南洋成為重要的文字。在古代華夏,歷代朝廷將繁體字視為官方文字,受此影響,南洋地區也不例外。
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新加坡在獨立之初,曾使用繁體漢字作為官方文字之一(按:在當代世界,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不止一種),並於1976年以後,全面使用簡體漢字。這種情況延續至今。

個人認為,新加坡使用簡體漢字,原因如下:
掌握成本
繁體字的優點在於美觀。此外,在閱讀古代書籍的時候,繁體字可以很好反映出古代書籍表達的含義。但是,不足之處則是掌握起來十分困難。因此在我國古代,文盲率始終居高不下。為了降低學習漢字的成本,近代以來很多學者做過很多努力——有主張使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並一度引起很多學者響應,也有主張不斷簡化漢字的。最終,在無數代學者的努力嘗試之下,漢字簡化方案才得以順利實施。
簡化漢位元組約了掌握漢字的成本。
新加坡在建立之初,也曾考慮簡化漢字,減少新加坡人學習漢字的成本,並且也有過一番嘗試,最終新加坡考慮,有中國內地現成的簡化漢字方案可以使用,何必多次一舉?這是新加坡使用簡體漢字的原因之一。
實用意義
在當代世界,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和國語(可以理解為主體民族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比如哈薩克的官方語言是俄語,而國語是哈薩克語;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是國語是印度斯坦語。

對於新加坡來說,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的原因,一來是近代史上新加坡和大英帝國有著很多淵源,二來,則是出於貿易、交流方面考慮。這一點,本質上和印度、哈薩克一樣。
而使用簡化漢字的目的,則是新加坡在70年代既意識到,中國內地作為華人世界的主幹區域,其市場和發展潛力必然超越其他地區,使用簡化漢字,可以無障礙和中國內地進行交流、溝通。因此,新加坡使用簡化漢字,還具備實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