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錄用了。」
這簡單的五個字是多麼的美妙,以至於人們在興奮之餘,可能犯了一個對未來職業道路影響深遠的錯誤——沒有談薪水。
研究表明,超過56%的求職者沒有和僱主談薪水。人們擔心面試的時候談薪水,會顯得自己過於貪婪,給面試官落下不好的印象。
不過,薪資也是工作的目的之一,是辛勞所得。談錢不傷感情,不談才傷!

不論你是初出茅廬的應屆生,還是渴求跳槽轉型的職場達人,在求職過程中談判薪資都頗為不易。
不過在新加坡,多數企業遇到資深行業精英或特定行業的專業人才的時候,都願意支付比前僱主高出20%的薪水。
當然,新加坡的公司通常會要求你出示前僱主的工資單來證明是否屬實,儘管這種做法在別的地區並不常見。在美國,有些州就出台了相關政策,禁止用人單位索要求職者的歷史工資單。
那麼,在談判薪資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因素?怎麼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知道自身的價值所在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才能和價值。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2020年需求最高的人才技能主要包括複雜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人才管理等「軟技能」。這些技能的需求量越來越高,其中科技公司尤為顯著。
擁有這些「軟技能」人才每隔幾年就會跳槽。當他們無法再從公司中獲得成長的時候,就會選擇換一個環境,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經驗。
由於這樣的人才供不應求,他們可以較輕鬆地跳槽晉升並拿到優厚的工資。
在面試談判的過程中,你若能是以實例來證明自己確實擁有這些緊缺型技能,就能夠讓自己在薪資談判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如果你已經投身工作多年,擔心被技術革命的浪潮所拋棄,也不必擔心,希望還是有的。你可以通過「SkillsFuture」計劃等項目,來學習新技能和探索職業發展機會。
* SkillsFuture,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於2017年推出的旨在新加坡人終身學習的職業技能培訓計劃,課程學費受到新加坡政府部門的資助,符合相關條件的公民選擇報讀課程,只需繳納少量的費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等高等院校也正在推行終身學習計劃(Life-long learning),為校友們提供與行業相關的課程學習,幫助大家在數字時代保持競爭力。

其次,你要理解自己的技能,並知道誰更需要它。我認識一位年過六十歲的專家,仍然被高薪聘請,正是由於他掌握了一門稀缺技術,而他的能力受到依賴相關技術的公司的青睞。
因此,只要你明確自己的價值定位,就有談判的基礎。
應屆生怎麼辦?
許多應屆生認為,申請企業管理培訓生等項目是邁入知名企業的一塊敲門磚。但申請人必須意識到,每一位參加培訓的應屆生的起步工資都是一樣,換句話說,你在薪資談判的時候是沒有發言權的。
有些公司的管培生項目也會接納有工作經驗的人。不過,有一到兩年工作經歷的人在申請的時候,就要做好願意接受減薪的心理準備了。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會樂於接受,因為這對於他們長期的職業發展有益。
另一種進入知名企業,並且在談判薪資中更有底氣的方法,就是實習。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本科生一般都會有三到四段實習經歷。有不少學生為了能順利完成六個月的實習期,甚至會選擇延遲一個學期畢業。
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將實習視作工作經歷,並更傾向於雇用在實習期間表現優秀的實習生,畢竟他們已經熟悉了公司及其文化,並且擁有相關的工作經驗。

我們幫助過的一名學生,她的目標是畢業後進入快速消費品公司擔任銷售經理。她在校期間盡全力爭取實習機會和管培生名額,積累了大量相關的工作經驗,同時還成功同歐萊雅、聯合利華、卡夫亨氏等知名企業建立了聯繫。
兩年前,她憑藉專注和堅韌最終在卡夫亨氏贏得了一份正式工作。目前,她是聯合利華的市場經理。
下面是一些在薪資談判的小貼士,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1.認清自己的目標
明確你薪資談判的上限在哪裡,這樣才有談判的空間。面試前,要和周圍的人進行交流,並做個調研,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期望薪資。
2.決定何時結束談判
要提前決定好你能接收的最低薪資,這樣你就能夠明確何時結束。當然,這個最低薪資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
3.明確誰是決策者
在面試過程中,求職者與面試官保持積極的關係是十分有利的。這是因為如果HR部門如果負責發放薪酬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那麼HR經理在薪資談判之中也有一定的發言權。

態度積極向上
雖然談判一般都是嚴肅的,可是你也要保持積極愉悅的心態。不要咄咄逼人,傲慢無禮或悲觀消極。
即使談判不成功,也要表現出積極的態度,與面試官保持友好的關係。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機會什麼時候到來。
向面試官展示你的能力時,附以真實的工作經驗會更加有說服力。除此之外,還要明確你的才能可以為公司創造價值。這就是你能說會做的證明。
充分了解自己的才能,無疑有利於你在薪資談判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新加坡今日報Today online,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原題為The art of negotiating your desired pay
作者:Kenneth Lam (藍建威),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就業服務辦公室職業發展顧問
翻譯:吳潔欣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