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出生的科夫曼,已成為新加坡公民,在新加坡住了32年。(視頻截圖)
作者 侯佩瑜
外籍人士移居新加坡,都各有原因,但曾得建國總理李光耀說一句「留下」的,除了美國出生的科夫曼(67歲,Ron Kaufman),恐怕沒幾人。
科夫曼是全球服務顧問,出版過10多本相關書籍,其中好些還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榜上的暢銷書,例如《提高服務素質》(Uplifting Service)。
科夫曼在34歲時,也就是1990年7月受邀來新加坡成立服務素質中心。原本只計劃待一星期,卻多次被要求延長在新加坡的工作,結果一延再延,最後成了公民。
這些年來,他幫助許多本地公司顯著提高了服務水平,大家有目共睹的有新加坡航空公司、樟宜機場和濱海灣金沙等。
科夫曼日前接受Youtube頻道主Max Chernov採訪時分享了他和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個人接觸,為何選擇放棄美國國籍入籍新加坡,以及在新加坡居住了32年的感想。
在新加坡住了32年

科夫曼和他的暢銷書。(海峽時報)
與李光耀的個人接觸
科夫曼分享說,2000年代初,在元旦當天,他和妻子和女兒在魚尾獅公園散步,剛巧碰到時任內閣資政李光耀,他上前親口感謝對方為新加坡所作的貢獻,兩人也互祝對方新年快樂。
當時,李光耀只說了三句話。
「他第一句話問我:『你從哪裡來?』我說從美國。」
「他又問:『你在這裡做什麼?』我說我在這裡,幫忙提升新加坡的整體服務素質。」
「他最後說了一句:『好。留下來。』」
科夫曼說,從這短暫的交談中,他學了非常關鍵的一課。
「李光耀時刻都在履行職責,是有目的、很專注的。例如,他很高興見到我,很高興獲得我的感謝和肯定,但他更關注我能為他做些什麼,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
這段短暫的交談後,科夫曼在2013年決定申請成為公民。

魚尾獅塑像和濱海灣金沙酒店。(聯合早報)
放棄美籍入籍新加坡的決定困難嗎?
科夫曼說,很多人獲知他放棄了美國國籍時,最常問他的問題是:「是不是很難放棄?」。
他坦言是難的,但不是難在放棄,而是難在選擇。因為他在34歲就移居到本地,他的整個成年生活都在新加坡,這裡承載著他的人生和未來,所以他打算留在這裡繼續為這個社會作出貢獻,直到生命的盡頭。
「所以我選擇成為新加坡人,而不是拒絕當美國人。如果我可以選擇,當然希望擁有雙重國籍,可惜新加坡不允許。」
他回憶放棄美國國籍的那一天,他得先到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辦理退籍手續,然後再乘搭德士到移民與關卡局入籍成為新加坡人,間中他得當一陣子的「無國籍人士」。
他說,當他簽署了一些列的文件並完成宣誓入籍儀式,移民局官員就說『好了,就這樣』。
犯了職業病的他緊接著說,其實那一刻,對方只需要說一句像『歡迎』、『恭喜』或『我們很高興你加入』這樣的話就行了,但是:
「移民局官員無論在程序上和結構上,一切都正確地完成,但為他人創造價值的情感層面在哪裡?」 他笑說,慶幸的是,移民局後來成了他的客戶。
這讓紅螞蟻想起2016年入籍新加坡時,也記得整個過程像走程序,移民官員並沒有說歡迎之類的話語,只是在我宣誓時語帶嫌棄地糾正我的發音,當下我是挺不好受的,但初入茅廬的我以為這是正常操作。
科夫曼也分享了在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退籍的經歷,確實與新加坡的有點區別。
他說,過程分兩個步驟,第一次見面是陳述你要退籍的意願,對方會讓你回去再三考慮,然後第二次碰面才正式開始辦理相關手續。
當問及對方有沒有挽留他時,科夫曼說:「我想說,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為政府工作的每個人,都應該或絕對地為這個機構而感到無比自豪,並盡其所能繼續培養大家對國家的忠誠或感激之情。」
他說,當他講明了想要入籍新加坡的原因,官員聽了後理解並誠懇地說:「祝你好運。」
大讚新式英語的效率
已非常融入本地生活的他,據說可以用「新加坡式英語」教學,他在採訪中還秀出了kakis(夥伴)這個新式英語詞彙。
他說,就語言的使用而言,新加坡人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人。
他舉例說, 在一次會議上,一名新加坡女子向老闆提議一些方案,她說了好一陣子後問老闆:「Can or Can not?」(可不可以?)」
她直接把「你對我的提議有什麼看法?你認為可行嗎?你覺得我們應該嗎?所有問題濃縮成一句話。最近有新加坡人告訴他,其實還能更簡短,縮減三分之一,變成「Can or not?」(可以嗎?)

2022年新加坡國慶預演現場觀眾。(新明日報)
新加坡人的夢想
科夫曼在討論「新加坡人的夢想」時提到,他剛踏足新加坡時,新加坡人和美國人一樣,都是抱著「只要你肯努力,就會名利雙收」的想法。
但是他認為,現代的年輕新加坡人的想法已經開始改變,過去追求物質上的「5C」即現金(cash)、汽車(car)、信用卡(credit card)、私人公寓(condominium)和鄉村俱樂部會籍(country club membership)但今天對追求精神上的「5C」更感興趣,即關懷(care)、關心(concern)、同理心(compassion)、貢獻(contribution)以及社區(community)。
他認同新加坡是一個擁有家庭價值觀、社會價值觀、金錢和物質成功的社會,但他認為新加坡的家庭價值觀不僅停留在家庭里,還上升到社會乃至世界。
「新加坡真的很獨特,雖然它是個彈丸小國,但顯然它在國際社會的地位遠遠超越了它地理上的限制。新加坡無論在東南亞、聯合國或者任何國際論壇,無論是關於金融、經濟,地緣政治的任何話題,都有一席之位。新加坡只有500萬人口,只是一個小島,它是怎麼辦到的?靠的就是重質。」

科夫曼2015年已住在東海岸碧灣園公寓17年,當時他發現有人亂丟垃圾,就決定親自動手撿垃圾,協助維持環境清潔。他每天早上6時30分從住家出發到東海岸,沿路使用長夾鉗撿垃圾,來回共花1小時45分鐘。圖為科夫曼(右)在東海岸撿垃圾時,與清潔工人合照。(新明日報)
科夫曼認為,新加坡塑造了他的個性,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世界公民。
他說,他現在比剛來新加坡時候,求知慾更旺盛了 。現在,當他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時,他不會堅持己見,而是會傾聽,去學習、去欣賞,抱著好奇心,去提問。以前他覺得自己是一個美國人,來到新加坡這個多元化的地方,現在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多元化世界裡,一位非常多元化的新加坡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