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Temasek),這個出現在《鄭和航海圖》中的詞彙,它是新加坡的舊稱,意思是「海邊的城市」。
600年後,它又成為了一個新傳奇的代名詞。
關於淡馬錫控股,眾說紛紜,甚至各類陰謀論甚囂塵上。

因為它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可以說主宰了新加坡經濟命脈。
又因為新加坡的第一夫人何晶長期擔任淡馬錫的首席執行長,不禁讓人對其與李家千絲萬縷的聯繫浮想聯翩。
還因為它坐擁富可敵國的財務,卻曾長達30年未公開公司年度財務報表,成為全球最神秘的公司之一。
今天,就讓我們揭開神秘面紗,打碎陰謀論,起底一個真實的新加坡淡馬錫。
01. 「影子」財政部
淡馬錫,這家總部位於新加坡、成立於1974年的投資公司,剛成立時的總資產為3.5億新元(約合0.7億美元)。
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財政年度,全年股息收入90億新元,10年期股本回報率9%,集團投資組合總價值約3130億新元(2310億美元),40年間資產增長了780倍。
這個資產暴增的比例令外界震撼。

淡馬錫是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的大型國有控股公司,也就是新加坡的國企。
與全球許多國有企業或是虧損或是業績不佳的狀況不同,淡馬錫創造了贏利神話。
如果說中國的國有企業是在特殊時期、特殊背景下的產物,那麼淡馬錫也是在新加坡特殊歷史時期誕生的。
作為新加坡「國資委」的淡馬錫,其企業發展軌跡,實則與國家戰略血脈相承。
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到1975年,這10年是新加坡大量吸收外資和引進技術、推動國內經濟起飛的時期。當時正值西方已開發國家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業結構調整階段,
他們將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工業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新加坡選擇了出口型經濟戰略,抓住了這一有利的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帶來的機遇。
但當時很多人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缺乏信心,使得新加坡銀行不僅很難批准企業超過3年期限的貸款,而且也不願意資助尚處在發育時期的製造商。
於是,政府對企業直接提供基礎性發展資金,如交通運輸、造船業等企業,因為這些重要工業項目的資本壓力和風險太大,普通私人企業不願進入,或是無力或是不願意承擔這麼高的風險。
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新加坡由政府各部門出資興辦的企業越來越多,如何加強對這些企業的管理與監督,使它們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而不是處處依賴政府的保護和幫助,這成了擺在新加坡政府面前一個十分艱巨卻又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1974年,新加坡政府決定由財政部投資司負責組建一家資本控股公司,專門經營管理國家投入到各類國有企業里的資本。

當年6月25日,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成立,它屬於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控股的私人豁免企業,直接由財政部負責,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樣公開每年的財務報表。
新加坡財政部把其所投資的星展銀行等36家公司的股權全部轉入到淡馬錫旗下。將這些資產轉移到一家商業公司的目的,是讓財政部能夠專注扮演決策和監管的核心角色,而淡馬錫則以商業原則持有並管理這些投資。
淡馬錫由財政部圈子控股,但又與財政部有著一臂距離。
「儘管淡馬錫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但政府對淡馬錫的干預是有限的。」國務院國資委前新聞中心副主任胡鈺表示,淡馬錫的治理結構始終追求一種授權與守則之間的平衡。
此前,胡鈺到淡馬錫調研時發現,儘管淡馬錫的董事會成員及CEO任免要得到總統同意,董事會也必須向總統定期彙報,但除非關係到淡馬錫儲備金的保護,不論是總統或政府,均不參與淡馬錫的投資、出售或任何其他商業決策。
有人稱新加坡政府對淡馬錫是「放羊式」管理,也有人說新加坡政府與淡馬錫之間是「一臂距離」的關係,財政部對淡馬錫的經營活動做到了監管但不干預,鼓勵其大膽自主經營但又不失控。
具體對淡馬錫而言,則是其規範的董事會制度保障了公司的商業決策不受政府干預。
淡馬錫的董事通常會分股東董事、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三種。股東董事來自財政部的出資人代表和政府的高級公務員,為了保證公正性和中立性,他們的薪酬不在淡馬錫領取,而由政府支付;

獨立董事由商業經驗豐富的民間企業或跨國公司的優秀企業家擔任;執行董事則來自淡馬錫的管理層或淡聯企業的領導層,負責執行公司的發展戰略。
淡馬錫董事會中,獨立董事占絕大部分,既減少了股東董事對董事會的直接干預,降低了政府的影響,又通過較少的執行董事,有效地將執行與決策的責任嚴格分開。比如淡馬錫官方公布的最新董事會名單共有10人,其中1人是執行董事,其餘大多是來自獨立私營企業的商界領袖。
胡鈺認為,董事會在淡馬錫治理過程中發揮核心決策作用,對公司長遠戰略目標、年度預算、財務報表、重大投資出售計劃、重大融資建議等均有決策權。
正因如此,披著國資面紗的淡馬錫實際上跟私人企業一樣,以市場為導向,以贏利為目的,對各種新項目的投資評價同樣以是否能贏利為標準。
如同新加坡政府不干涉淡馬錫的正常經營管理一樣,淡馬錫一般也不干涉旗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也都由各公司董事會負責商業決策或運營。
「一臂距離」的精髓就是怎樣更好地將企業推向市場。
02. 從高管到體制,爭議不斷
2002年,當時的副總理、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之妻何晶被任命為淡馬錫控股執行董事兼CEO,曾在國際媒體上引起風波,許多人批評並影射這項人事任命的不當動機,公家投資根本由李氏家族為所欲為的把持。
至此,關於淡馬錫和李家的各類陰謀論甚囂塵上。
2002年當時尚為新加坡財政部部長的李顯龍,曾極力反對自己的夫人何晶接受淡馬錫總裁一職。但何晶力排眾議,接受了時任淡馬錫主席丹那巴南的邀請。

其實當時,淡馬錫的發展狀態並不好,處於虧損的狀態,因此留給何晶的開局並不好,比起去接手「金元寶」,何晶更像是臨危授命。
上任後,何晶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管理策略。該集團的投資收益迅速上漲,其所有上市公司的股東投資回報率連續幾年高速上升。淡馬錫變成一個資金實力雄厚、在國際上能呼風喚雨的龐然大物。
除了公司領導人的任命外,淡馬錫龐大的體系也曾廣受詬病。
新加坡政府對淡馬錫惟一的考核標準就是要盈利,要獲取回報。因而,淡馬錫所遭受的第一個考驗就是來自利潤的壓力。
據何曉樺介紹,淡馬錫每年的投資回報只有50%上交財政部,另外50%則留在淡馬錫用於公司發展或再投資,為了保持良好的利潤回報,淡馬錫對自己的投資行為採取了非常嚴格的管理:
一方面,採取謹慎性措施控制投資風險。據悉,為了確保盈利,在投資任何項目前淡馬錫都要進行細緻的評估,若不能盈利,則不予考慮。即便項目屬國家需要,政府部門又提出要求,也必須以投資不虧本為前提或由政府給予相應補償,淡馬錫才會同意投資。如果子公司發生虧損以至於資不抵債,則會被關閉。
另一方面,聘請著名投資機構代為理財。據悉,在環球證券市場,淡馬錫一直是瑞銀華寶、摩根、高盛等國際投行的客戶,其資金管理部專注於在環球市場尤其是本國和香港市場上的投資。
即便如此,淡馬錫在新加坡還是被批評為「業績、效率及廉潔程度欠好」。
「與同類企業相比,淡馬錫公司海外擴張成本普遍偏高。」新加坡一投行分析人士指出。
資料顯示,淡馬錫旗下新加坡發展銀行1999年高價收購香港廣安銀行,後又持有永隆銀行近2成股權,2001年4月,新加坡發展銀行更以高過帳麵價值3倍達100億元的價格收購香港了道亨銀行,此舉使新加坡發展銀行在香港銀行的排名從13位躍為第4大銀行,也讓新加坡發展銀行在香港留下了出手闊綽的「名聲」。
此外,新加坡航空欲衝出區域化的幾次海外併購均無疾而終。而更讓淡馬錫尷尬的是,這個曾經號稱「亞洲最賺錢的航空公司」在2003年第一季度卻報出了虧損。
「這對『政聯公司』 的支持者們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今後淡馬錫的經營壓力也將因此增加。」該分析人士進一步說。
淡馬錫遭遇的第二個考驗則來自國內中小企業的對抗以及一些政客們對其規模過大的擔憂。
事實上,從一誕生開始,龐大的淡馬錫就遭到很多人的詬病,新加坡國內要求拆分甚至解散淡馬錫的聲音從未停過,其中來自中小私人企業的聲音尤甚。
新加坡一位私人企業主憤憤不平地對記者說:「凡在那些金額數億的大工程的招標會上,占盡地利人和的基本都是那些貼著『淡馬錫標籤』的公司。」
此外,不少新加坡國會議員也認為政聯公司在利用資源和吸引人才等方面有著私人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影響了私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新加坡企業家的成長。他們敦促政府訂出脫售「政聯公司」的時間表,減少「政聯公司」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
甚至連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也認識到淡馬錫的強大已經抑制了新加坡本土其他私人資本的成長,李在公開場合就曾指出:「與香港和台灣相比,香港和台灣明顯的有更多的本土企業家和比我們更有活力的本地企業,財政部和淡馬錫控股應該為此檢討。」
03.疫情沖不垮淡馬錫
面對種種質疑,淡馬錫給出的最好回擊,就是亮眼的成績單和不斷暴漲的公司資產。
淡馬錫的發展有幾個節點,成立初期聚焦在新加坡,當時的投資組合是新加坡工業化發展的縮影,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電信、新加坡發展銀行等;2002年之後,淡馬錫拓展到轉型中的亞洲市場;2011年至今,目光拓展到全球。
根據財報披露的數據,淡馬錫近十年來的投資組合凈值為3,080億新元(2,350億美元);自1974年成立至2018年,淡馬錫復合年化股東回報率為15%;2018財年投資組合實現股息收入90億新元。

截至2018年3月31日,淡馬錫在新加坡和中國的資產分別占投資組合的27%和26%;美國位居第三, 占13%;其次是歐洲,占9%。

淡馬錫在中國的投資比例僅少新加坡1%,可見中國是淡馬錫的重點耕耘市場。中國多家大型國有企業背後都有淡馬錫的身影,戰略控股比例甚至不低,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國有四大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等。
於此同時,淡馬錫還是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者,持有阿里超過10億美金股權和價值數十億的美國存托憑證。可以說淡馬錫也與中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金融服務業仍是淡馬錫集中投資最大的行業領域,占總投資組合的26%,高於上一財年的25%;新加坡電信仍然是淡馬錫最大的單一投資,占投資組合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