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高爾夫球,相信很多人會聯想到電影里政商名流交際應酬的場景。
近年來,高爾夫球在新加坡的受歡迎程度顯著提升,不少年輕上班族開始加入「揮桿一族」,連學校也增設了高爾夫球課外活動。
或許是因為高爾夫球場大多建在遠離鬧市的幽靜地段,讓忙碌的都市人可以喘口氣,綠意盎然的環境也能消除壓力。
新加坡高爾夫球協會的數據顯示:
新加坡的高爾夫球私人俱樂部有4萬6000名會員,其中83%是男性,55%年齡超過55歲。
難怪高爾夫球始終與「有錢老男人」的刻板印象脫不了關係……

只有老男人會打高爾夫球?(海峽時報)
對多數新加坡人來說,高爾夫球仍是少數人才玩得起的運動。
既然一般人不會用到高爾夫球場,為什麼還要「浪費」那麼多土地?
新加坡的土地資源有限,人口稠密,而一個彈丸小國竟有十幾個高爾夫球場,實在不成比例。
政府要徵用租約到期的高爾夫球場,或縮小球場面積,可說是大勢所趨。
新加坡將不再有公共高爾夫球場
新加坡目前有16個高爾夫球場,共占地1456公頃,約為新加坡土地總面積的2%。
其中兩個是公共球場,分別為濱海灣高爾夫球場和萬禮執行高爾夫球場。
濱海灣球場的租約將在今年6月底到期。萬禮球場則在今年12月底歸還政府,並改建為戶外探險教育設施,讓學生進行水上活動。
這意味著,過了今年底,新加坡將不再有公共的高爾夫球場。
要在新加坡打高爾夫球,就得先成為私人俱樂部會員。若不想支付五位數的昂貴會費,就只好出國打球。

萬禮執行高爾夫球場租約到期後,將改建為戶外探險教育設施。(海峽時報)
事實上,自2016年起,新加坡已有七個高爾夫球場面臨租約到期或即將關閉的命運。
而僅存的高爾夫球場中,沒有一個的租約獲延長至2040年。
早前被政府徵用的吉寶俱樂部現址屬於南部瀕水區,將興建約6000個組屋單位和3000個私宅單位。
受樟宜機場擴建計劃影響,丹那美拉鄉村俱樂部和樟宜國民服役人員休閒與鄉村俱樂部雖獲准更新租約,但球場面積將分別縮小10公頃和26公頃。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曾在國會上提到:
到了2030年,政府將能收回400公頃的高爾夫球場,總面積相當於570個足球場,可重新發展為住屋、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

政府早前徵用的吉寶俱樂部現址屬於南部瀕水區,將興建約6000個組屋單位和3000個私宅單位。(海峽時報)
一些房地產專家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指出,不少高爾夫球場處於黃金地段,可用來建造更多房屋,關係到更多新加坡人的生活所需,而不是去滿足一小群高爾夫球愛好者的需求。
「就連港務集團都必須將重心移往大士,更何況是高爾夫球場?其實鄰國也有許多高爾夫球場,人們不一定要在新加坡打球。」
私人俱樂部會籍要幾十萬元 公共高球場收費僅幾十元
高爾夫球場不獲續約,有人歡喜有人愁。
擁有三家鄉村俱樂部會籍的退休醫生吳雲海接受《今日報》訪問時說:
「希望政府能夠以更溫和且漸進的方式收回土地。」
也有會員認為,隨著高爾夫球場地段越來越少,俱樂部會員證的價格將繼續攀升。
根據高爾夫球俱樂部會籍經紀公司Singolf網站上的數據:
以入會費最高的聖淘沙高爾夫球俱樂部為例,外國人的會員證價格是85萬新元,新加坡人則是50萬新元。

聖淘沙高爾夫球俱樂部去年剛榮獲「全球最佳高爾夫球場」的獎項,難怪世界各地的高爾夫球愛好者都慕名而來。(聖淘沙高爾夫球俱樂部臉書)
其實,打高爾夫球未必要「荷包大出血」。
例如今年底即將關閉的萬禮執行高爾夫球場,平日只需38新元就能打一小時,周末則是54新元。
在2018年走入歷史的大巴窯高爾夫球練習場,收費就更便宜了,打60顆球只需4新元,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來這裡練球。
無奈這個「平民化」的高爾夫球場在2018年歸還政府後,已重新發展為住宅區,建造數千個組屋單位。

新加坡首個設在組屋區的大巴窯高爾夫球練習場,已在2018年歸還政府,重新發展為住宅區。(海峽時報)
一些大自然愛好者也呼籲政府,切勿低估高爾夫球場的生態和保育價值。
擁有120年歷史的吉寶俱樂部在高爾夫球場的七個水池開闢了多個濕地,利用植物的自然生態凈化池水。
濕地里有超過50種植物,為烏龜、蜻蜓和各種飛禽打造了適合棲息的環境,甚至還有老鷹來築巢。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建築與可持續設計系副主任楊茳善副教授接受《今日報》訪問時建議:
「在重新發展吉寶俱樂部時,應儘可能保留足夠的開放式草地,以反映吉寶作為高爾夫球場的歷史。」

擁有120年歷史的吉寶俱樂部高爾夫球場,有豐富的生態和保育價值。(聯合早報)黃金地段使用率低 就得重新審視用途
本地高爾夫球場的命運,讓紅螞蟻想起了去年歸還政府的克蘭芝馬場。
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去年7月向媒體說明政府為何收回馬場時說,像克蘭芝馬場這樣能夠釋出120公頃土地、足以用來規劃住宅區的地段並不多。
再加上賽馬活動在新加坡已沒那麼受歡迎,到馬場觀看賽馬的人數也逐年下降,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馬場地段的用途。
按同樣的道理,高爾夫球場占了新加坡社區和娛樂設施近三成的用地,但打高爾夫球的人僅占新加坡人口的1%,被「犧牲」也是在所難免?

打高爾夫球的人僅占新加坡人口的1%。(海峽時報)
打從一開始,政府就給所有高爾夫球場定下30年的短期租約,為所有土地的使用留下了後路。
過去曾有人批評政府預留太多地皮發展為高爾夫球場,但這些球場占據的其實都是難以作為其他用途的土地,例如蓄水池周圍的蓄水區,以及機場附近飛機起落航道覆蓋的地區。
政府當時的發展規劃還用不到這些地段,於是腦筋一轉,把這些閒置地段劃出來建高爾夫球場,可謂「一箭三雕」:
一、物盡其用,美化環境;
二、滿足高爾夫球愛好者的需求;
三、數以億元計的租金入袋。
如今,隨著新加坡人口增加,高效率的土地規劃變得至關重要。
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建築及休閒設施占地甚多,而且不少地段已從過去的荒蕪之地變成黃金地段。
政府因時制宜,重新審視經濟或社會回報低的建築或地段,其實有助於加強土地使用的效率。
如果高爾夫球場的租約可以更新,政府當然會允許續約;但若土地須另作發展,那就不得不讓位。
從法律角度來說,確實如此,但從情感上來說,就絕非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