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新加坡時隔四年再次舉辦「無車星期天」活動,關閉中央商業區的一些道路,以鼓勵公眾步行或騎腳踏車,從而推廣「減少用車」的願景。
這項活動上一次舉辦是在2019年10月,也就是冠病疫情暴發前。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過去四年有越來越多新加坡人以腳踏車代步,完成往返地鐵站或巴士站的最後一里路。
既然騎行文化在新加坡如此盛行,共享腳踏車應該是很吃香的行業才對吧?

新加坡時隔四年再次舉辦「無車星期天」活動,鼓勵公眾步行或騎腳踏車。(海峽時報)
在新加坡營業約七年的共享腳踏車業者SG Bike,今天(3月21日)卻無預警宣布退出市場,令不少腳踏車騎士大跌眼鏡。
其實,SG Bike的退場並非無跡可循。
四年內減少2萬多輛共享腳踏車
隨著車隊不斷縮小,SG Bike經營的腳踏車數量已從2020年的2萬5000輛,遞減至目前的1500輛。
SG Bike發言人去年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透露,數量減少的主因是腳踏車遭破壞或盜竊,數量共計4000至6000輛。
公司只好改變策略,把腳踏車放在主要的交通樞紐,以及使用率較高的地方。
無奈屋漏偏逢連夜雨,截至2022年6月底的財政年,SG Bike累計虧損740萬新元,比2021年虧損的550萬新元高出三成。
發言人直言,SG Bike已無法繼續為用戶提供「優質體驗」,只能做出這個艱難決定:
營業執照於今年4月30日到期後將不再更新,並把現有用戶的帳戶餘額,自動轉移到另一家業者Anywheel。
換句話說,SG Bike用戶可以繼續使用Anywheel的共享腳踏車服務,不必擔心像2018年oBike清盤那樣拿不回押金。

SG Bike用戶不必擔心拿不回押金。(SG Bike網站截圖)新加坡目前只剩4萬輛共享腳踏車
紅螞蟻還記得2017年,新加坡在短短一年內就出現七家共享腳踏車業者:
來自中國的Mobike、oBike和ofo,以及「新加坡品牌」SG Bike、GBikes、ShareBikeSG和Neuron Mobility。
不過,這些「第一代業者」經歷一輪整合後,有的在拖欠用戶巨額押金的情況下匆匆撤出新加坡,有的則因無法達到陸路交通管理局的執照要求而被撤銷營業執照。
新加坡目前只剩Anywheel和HelloRide兩家業者,腳踏車數量共計約4萬輛,遠低於2018年高峰期的20多萬輛。
有網民指出,新加坡的共享腳踏車是因為基礎設施和規範不夠完善,無法應對「爆髮式」增長,才會趨於沒落。
的確,當停車位不足以容納所有腳踏車,就會出現胡亂停放腳踏車等問題,不僅有礙市容,還會造成其他用戶的不便。
一些蓄意破壞的行為還包括:敲壞車鎖、用自己的鎖頭將腳踏車「獨占」,甚至將腳踏車從高處丟下。

「棄失」荒野。(新明日報)
好消息是,自從陸交局規定業者可向亂停腳踏車的用戶罰款5新元後,如今有超過九成的用戶會在結束行程時,把腳踏車停放在指定處。
一些業者也會對多次違停的用戶進行封號處理。一年內違規三次,就會被禁止租車一段時期。
截至去年底,新加坡全島的腳踏車停車位已增至25萬8000個。
共享腳踏車需求已回溫?
根據陸交局條例,持有二級營業執照的共享腳踏車業者,車隊最多只能有1000輛腳踏車,有效期為一年。
所有新業者必須先申請二級執照,之後若有意擴大車隊,才申請一級執照。
Anywheel和HelloRide目前持有的都是正式的一級執照,車隊最多能有1萬輛腳踏車,並可在持照期間申請擴大車隊。
這兩家業者已分別在去年3月和10月開始取得盈利。

共享腳踏車用戶可要認清楚:藍色的是HelloRide,綠色的是Anywheel。(聯合早報)
來自中國的HelloRide在2022年7月進軍新加坡市場,迄今已有30萬名註冊用戶。發言人透露,用戶需求過去數月呈增長趨勢,每月騎行人次增加了2%。
Anywheel創辦人Htay Aung則透露,公司目前有超過100萬名用戶,騎行人次每月增幅為7%至10%,因此有必要繼續擴大車隊。
不過,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去年發表的「智能城市指數」調查結果:
新加坡人對共享腳踏車緩解交通擁擠的滿意度不高,在滿分100中只打了54分。
事實上,新加坡近年來在基礎設施方面已改善不少,全島的腳踏車道總長已增至525公里;監管條例也周全許多,業者如今懂得善用科技規定用戶在指定處歸還腳踏車。
若要推動「共享出行」成為長期趨勢,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鼓勵公眾多騎車了,因為目前只有2%新加坡人口把腳踏車當作主要通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