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冷機場

加冷機場是新加坡第一個專門建造用於民用的國際機場,始建於1931年。開墾了120多公頃的紅樹林沼澤地,於1937年6月12日正式啟用。加冷機場臨近加冷盆地,機場周邊還擁有水上飛機的停泊區,因水陸兩用機場而在當時被譽為「大英帝國最好的機場」。

著名飛行員Amelia Earhart曾將其描述為「東方航空奇蹟」。



民航發展史

1930年2月11日,荷蘭荷航(KLM)一架荷蘭製造的福克(Fokker) 三輪摩托單翼飛機降落在實里達(Seletar)機場,搭載8名乘客和鮮花水果及和郵件,這標誌著新加坡民航業的開始。隨後分別開通了新加坡經雅加達至英國和澳洲的航線。

來自網絡
實里達機場是英國皇家空軍1928年在新加坡建造的機場,是新加坡第一個機場,作為皇家駐軍基地,於1971年歸還新加坡。

來自網絡
商業航空交通的蓬勃發展導致當時的實里達空軍基地(今天的實里達機場)擁堵,因此需要一個新的機場。

來自網絡
1932年,在加冷沼澤盆地開始填海工程。修建的915米直徑的圓頂型著陸場地允許飛機從任何方向降陸,而滑道允許水上飛機與常規飛機在同一航站樓內並存。


來自網絡
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入侵馬來亞,加冷機場成為了盟軍主要的戰鬥機機場,其他機場(登加,實里達和三巴旺)都在柔佛州新山的日本大炮範圍內。到1942年1月的最後幾天,飛機場被炸彈幾乎炸毀。最後一架戰鬥機於2月初離開,新加坡淪陷。


結束營業

二戰後加冷機場恢復民用機場功能。到了1950年初期,飛機尺寸的增加和對更長跑道的需求導致飛機跑道延伸至芒特巴頓路(Mountbatten Road),每次飛機起飛或降落時,都必須用交通信號燈以阻止車輛通行。(可惜沒機會看到這一景觀)



此時的加冷機場已無法應對航空運輸量的增長,於是在巴耶利巴(今Paya Lebar空軍基地)開始修建新機場。加冷機場於1955年停止運營轉去新機場。




隨著新加坡的快速發展和全球空運需求增長不斷擴張,1970年的客運量已達到170萬人次,巴耶利巴機場也無力應對,不勝負荷。1975年當時的李光耀總理決定在樟宜填海修建今天的樟宜機場。


樟宜機場


(參見我的公眾號另一篇文章《星耀樟宜(Jewel Changi Airport)》)。


關閉後
的機場

加冷機場的航站樓,行政大樓,飛機機庫和控制塔都作為文物保護 。而機場的其他部分被重新開發。

機場前跑道周圍的區域首先被改建為加冷公園。

附近修建的新加坡體育中心(包括新的國家體育場和新加坡室內體育場)已成為主要的國家地標。



加冷機場的東部被重建為新加坡最早的現代住宅區之一。

如今,舊機場路和加冷機場大道等道路名稱,在告訴後人曾經有個加冷機場的存在。

而Dakota Crescent,Dakota Close和Dakota MRT站是以道格拉斯DC-3「 Dakota」飛機命名,該飛機曾經經常降落在加冷機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