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設計師林忠禮善用熱帶植物表現本地特色,他不落俗套的花藝設計,引領本地花藝設計新浪潮。他認為本地花藝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材料選擇上,可去得更遠,且應該多採用圍繞在我們身邊的花草蔬果。

宛如裝置藝術的吊飾右邊的九重葛纖柔如櫻花。
他用本地常見的胡姬花、九重葛、蓮藕、海藻,甚至黃姜粉,以及一些一般人或許認得但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插出非常新加坡的花卉藝術,引領一場本土花藝的新浪潮。林忠禮(John Lim,37歲)還將他創辦的「植物設計工作室」(Botanical Design Studio)稱為「濕熱屋」(This Humid House,humidhouse.com),點出工作室與本土氣候和植物的親密關係。
說起花藝設計,林忠禮算是半路出家。他本是建築師出身,在紐約庫伯聯盟建築學院(Cooper Un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畢業後,先後在紐約Steven Holl建築事務所,以及張曼玉前男友Ole Scheeren的北京事務所執業三年。2015年,林忠禮回國參加哥哥的婚禮,設計出身,同時在建築業跟過不少園林設計師交涉的他,毛遂自薦為哥哥和嫂嫂操刀婚禮花卉設計。然而在搜索本地花卉材料時,很多他都看不上眼。林忠禮說:「我不明白熱帶花卉的品種那麼豐富,為什麼花商仍硬生生地把一座英國花園『移殖』到新加坡?」於是他自己來,除了本地花卉還用了很多怪異蔬果,為哥嫂打造了一個很有新加坡故事的熱帶婚禮。

非一般的花藝設計師This Humid House創辦人林忠禮。
與此同時,林忠禮也為大華銀行黃氏家族第四代,本地餐飲公司The Lo & Behold創辦人黃鼎文設計他在美芝路的辦公室。黃鼎文當時正將合樂路的三座老倉庫改造成The Warehouse酒店,得知林忠禮也涉足花藝設計,便請他負責酒店的花藝裝置。林忠禮大膽地採用血斑蕉葉(Blood Banana),讓宛如蘸血的蕉葉搭配天堂鳥,彰顯酒店品牌設計里所突出當年貨倉周圍「三教九流」的歷史。黃鼎文後來將武吉巴梳路的新大華酒店改成私人會所Straits Clan,邀請林忠禮在會所開設花店。

帶泥的蓮藕配上天堂鳥,有人會聯想到出污泥而不染,不過設計師林忠禮的靈感來自電影大師希治閣的驚悚片《鳥》。
當時婚禮訂單紛至沓來,林忠禮凸顯本土特色與身份、不落俗套的設計風格在極短時間內在社交媒體為他增粉,圈下不少擁戴者,給了他信心和推動力自立門戶。現在,除了婚禮慶典,他也為各種生活時尚知名品牌如愛馬仕、勞力士、卡地亞、迪奧、Andaz酒店等提供花藝裝置,所創辦的「濕熱屋」已成為本地炙手可熱的花藝設計工作室。
花藝發展空間很大

這巨型花卉吊飾破格地融入海藻,教人耳目一新。
林忠禮說:「要從事花藝設計,就要做得跟別人不一樣。我希望為這個行業帶來新觀點。我們的熱帶雨林有著這麼豐富的資源,為什麼總要把外國的風格『移殖』過來?如之前所說的英式花園。即使在表現熱帶風格的時候,我所看到也都是陳詞濫調。從文化認同角度來看,我認為本地花藝設計仍有很大的發展和進步空間。我們如此保護、捍衛著自己的美食文化,為什麼不能也同樣地保護我們在地的植物文化?」
林忠禮常採用本地和本區域的花卉植物,那些常被人忽視、甚至蔑視的花花草草,時而單獨使用,時而與國外的奇花異草配對,在他與團隊的手裡華麗重生,化為叫人驚艷讚嘆的作品。

蓮藕結合胡姬花,接地氣之餘又不同凡響。
種在行人天橋、人行道旁的九重葛,稀鬆平常,行人匆匆走過,不屑一顧。林忠禮把九重葛的葉子摘掉,紮成一簇,融入大型花卉吊飾,遠看竟有櫻花的纖弱之美。他說:「除掉葉子後,我們更能細看九重葛花朵的美,那是一種像紙張那麼薄的質感,十分特別。」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常拔出其花心淺舔花蜜的洋紅仙丹(又稱為龍船花,Ixora)嗎?林忠禮也喜歡用它。他說:「一整簇綻放得飽滿的洋紅仙丹不只能媲美舶來的繡球花(Hydrangea),還比柔弱的繡球花更結實耐久。」
那些一剪下來就快速香消玉殞的大紅花、緬梔花(俗稱雞蛋花)他也愛,不過通常用來拍攝雜誌時尚照,不適合在婚禮使用。他說:「我通常會把整棵植物帶去拍攝現場,要拍攝時才切。
「我也常帶些很精緻,不常見的胡姬花給顧客,他們居然第一眼沒認出,知道是胡姬花後,都很驚訝。或許因為胡姬花給國人的印象是在巴剎就能買到的鮮切花,讓普羅大眾有點看扁了它。胡姬花是新加坡的國花,上世紀80年代,我們一度還是胡姬花盛產國。胡姬花的種類多到讓人傻眼,千嬌百媚,國人不用它、不愛戴它說不過去。作為花藝設計師,我有義務教育國人,打開眼界,去欣賞我們的自然資源,消除成見,讓人們知道熱帶花卉也能像牡丹、玫瑰、百合那樣奢華、高貴。」
林忠禮也愛為一些被人誤解的花卉翻案:「菊花與死亡的聯繫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我嘗試解除這種迷思,教導人們欣賞它的清雅,想像把它用在人生的其他場合。」
林忠禮當然不抗拒使用外國花卉:「我們提供的是設計服務,當香奈兒、愛馬仕這些客戶要求用某種花卉帶出品牌特色時,我自然不會抗拒。」然而,即便用的不是熱帶花卉,他的設計靈感仍可以來自周遭。
隨著我國進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越來越多人選擇減少出外,居家抗疫,林忠禮推薦人們趁這段時期可在家插花自娛。他分享為客戶插花時破格地融入食材,如帶泥的蓮藕。他與團隊也把海藻當成簾幕,和花卉一起披掛,也曾把蘑菇染成紫色來用。他說:「我們欣賞花和食物的特質是相同的——花最鮮的時候最美,就跟食物一樣。我本身很愛用芒果花。當然有人會說,這些花切下來就結不成果了。我要改變這種思維,讓人們從天然材料,不同材質的角度來欣賞我的作品。當然,也可以用未熟透的芒果、鱷梨(牛油果)與花卉結合。人們到戶外或公園健走時也可留意掉在地上的樹枝、落葉,看到形狀獨特的,可以帶回家作為插花的材料。」
可全採用本地花卉

林忠禮住家後院的花圃。
阻斷措施期間林忠禮也深化本土花藝的意識。
自去年開始,疫情「阻斷」了海外花卉貨源,給了他思考自給自足的契機。他在東部住家後院開拓花圃,研發種植出耐暑性的花卉植物。他說:「我很有信心我們能100%採用本地花卉,無須仰賴金馬侖等地供應。我們也能扭轉思維,把以往未被商業化的本土花卉作為市場銷售的鮮切花。長遠來看,這也是更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創業不到5年,林忠禮的工作室陣容已壯大到13人。有趣的是,和他一樣,員工的背景大部分都跟花卉無關,有的曾是生化學家,有的來自美術、攝影、市銷等領域。他說:「我們就跟任何一家設計工作室無異,每一名設計師都得在所負責的作品裡追求、表現卓越,同時能接受團隊的批評,精益求精。我想唯一不同的是,我們採用的都是花草樹木這些『活生生的媒介』(living medium)。對我們的花藝設計師而言,花草樹木就是他們表現創意的媒介。我要求他們設計任何作品都必須要有一個獨特的觀點,表現出屬於他們的想法。他們必須能夠講解創作的過程和目的——可以是創造出一個獨特的色盤,也可以是激發觀者的某種情緒,表現一個概念等。」
不過,這家追求與眾不同觀點的工作室,作風自然有別於一般工作室。
林忠禮說:「我們是一家感情豐富的工作室。員工可以在公開場合分享、表達他們的情緒。他們必須不害怕顏色,敢於用顏色表現情感。曾有團員在完成一件作品後,團隊感動到對著作品哭了出來……」能讓人哭出來的作品,必定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建築師出身的林忠禮懂得讓花藝裝置與樓梯、宴會廳、戶外小空間趣意結合,奏出弦外之音。
記者:林方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