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在新加坡定居並延續後代的是土著馬來人,由於新加坡的地理優勢,使得其在十九世紀初期便被英國占領,英國在發展自身國立時,占領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勞動力嚴重缺乏,為解決這一問題,英國人開始從中國和印度大量招用勞動人員。於是,新加坡的人口結構開始隨著勞動人員的流入發生了改變,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中期,華人已經占據了新加坡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甚至更多。

英國從中國招收的人口是為了增加勞動力,所以定居在新加坡的大多數華人,其中不少人文化水平比較低,只會說自己家鄉方言,而且聚集在新加坡的人們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方言更是各種各樣,他們之間很難進行溝通。為了在新加坡的進一步發展,擁有一種所有人都能聽懂且容易學會的語言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因此,華人中的一些地位較高的人,開始學習掌握普通話,把普通話作為大家進行交流的語言。
然而,在新加坡建國後,普通話仍然沒有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底層勞動人員依舊用家鄉方言進行溝通,除了華人外,還有印度和馬來亞這兩個民族,他們和中國一樣,不僅有著屬於自己內部的統一語言,還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風情,相比較華人,他們兩個民族內部的團結凝聚力更強。
後來,新加坡為了能夠加入國際貿易中,把英語作為自己國家的第一語言,這一舉措使得華人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心思去學英語。
再後來,新加坡又開始重視華人的普通話,希望能夠增加華人的內部凝聚力,主要行動體現在建立很多的雙語學校,雙語指英語和普通話。多年後,新加坡將近一半的小學生已經把普通話當作自己的口頭用語。

不過新加坡的普通話和國內的普通話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首先,大部分新加坡華人是近代移居過去的,因此他們在使用普通話方面,還依舊保留著近代時期才有的語法和習慣。由於失去了和中國語言的聯繫,所以無法和現在的中國的語言保持同步。雖然這兩種形式的語義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是對於新加坡人來說,在交流方面還是會有一些不習慣。
還有,新加坡的移民來自內地的不同省份,中國的每一個省份的方言差異巨大,當他們共同聚集在新加坡時,使用的華語必然會摻雜著自己的地方方言,這便使得華文產生變異。
第三,隨著時代的一步步發展,中國內部人民的生活環境也在不停的變化著,同時會產生許多順應時代發展的語言變化趨勢。由於中國和新加坡的變化形式與進展不同,導致新加坡的普通話難以跟上中國內部語言發展的腳步,因此,在交流方面依舊不那麼的順暢。
來源:前沿視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