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和商業領袖認為,冠病疫情過後,新加坡將在高科技領域上獲得更多發展機會,適應中美博弈下的供應鏈轉移。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高級研究員兼講師卡普里(Alex Capri),昨天在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舉辦的網絡研討會上說,今年將是中美在戰略性工業領域脫鉤的決定性一年,諸如半導體的關鍵技術和製造產業將加速轉移。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隱私、監視和審查方面,原本就有意識形態上的價值差異,圍繞著這些差異的高科技將出現脫鉤和出口管制。
卡普里指出,美國在本月發布新規定,要求使用美國設備的外國晶片製造商必須獲得許可,才可向實體清單上的企業銷售產品,這對中國華為立即產生影響,華為絕對需要這些晶片來製造智慧型手機和建設5G基站。鑒於中國在半導體方面大幅落後,此舉不僅限制了華為,圍繞半導體、無人機和人工智慧的生態系統,將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查。其供應鏈將轉移,這給新加坡等國家帶來機會。

美國在本月發布新規定,要求使用美國設備的外國晶片製造商必須獲得許可,才可向實體清單上的企業銷售產品,這對中國華為立即產生影響,華為絕對需要這些晶片來製造智慧型手機和建設5G基站。
(法新社) 卡普里認為,新加坡有相當好的結構和設施來適應供應鏈的遷移。比如新加坡正在開展自己的5G建設,有背景多元化的供應商和大量的本土資金參與,這匯聚了大量的專業資源,將建立一個有趣的生態,最終輸出到東南亞其他地區。物流、教育、網絡安全等領域的情況也是如此。
新中關係可能承受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中美兩國都是新加坡的重要貿易夥伴,新加坡處於獨特的位置,可以利用優越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維持和世界的聯繫。
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Bert Hofman)認同疫情過後新加坡在高科技方面將獲得更多機會。不過他認為,新中關係可能會承受巨大壓力,因為美國政府在沒有很好地動員盟友和夥伴的情況下和中國打貿易戰和科技戰,新加坡或許需要選邊站隊。

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Bert Hofman)認為,新中關係可能會承受巨大壓力,新加坡或許需要選邊站隊。(世界銀行提供)
本地企業家勁升邏輯(CrimsonLogic)子公司GeTS主席黃慶生引述《中國日報》報道,指中國和東協之間的貿易在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5.7%,相信今後將繼續增加。他指出,中國也是東協最大的外資來源國之一,而新加坡作為出色的物流和供應鏈樞紐,近些年吸引了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商巨頭。
黃慶生認為,中國已成為非常數字化的經濟體,而數字化和科技是新加坡企業可在中國尋求發展的領域,其他還包括服務業、醫療保健、電子金融和新食品安全等領域。
卡普里認同新加坡的競爭力,他引述《金融時報》的500家亞太高增長公司排名說,最新名單中超過70%的高增長公司來自新加坡,這些公司處於進入中國市場的首要位置。
記者:張夢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