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近年來一直在數碼化的道路上穩步前進,特別是幾年前還令人無法想像的電子支付,如今已是隨處可見。
去年有一份報告指出,2022年有九成以上中小企業已經在使用電子支付。
目前,本地的電子支付主要以掃碼付款為主,但或許再過不久的將來,刷掌支付也可能登陸新加坡。
作為中國刷掌支付的先驅,網際網路巨擘騰訊前日(5日)在深圳舉行的2024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宣布,他們有意把這項已在中國當地廣泛使用的技術推廣到全球,其中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將會是重點對象。
按照中國企業常以新加坡作為跳板,撬開東南亞市場的調性,我國作為區域樞紐,不無可能成為這波搶灘行動的橋頭堡。
因此,對於刷掌支付這個非常具科幻色彩的新技術,我們也許該是時候進一步了解它究竟是何方神聖。

刷掌技術已在中國廣泛使用,一名當地民眾正準備刷掌進入健身房。(騰訊)
什麼是刷掌支付?
先回答部分人心中可能會有的疑慮:
請放心,刷掌支付不會出現科幻電影中把晶片植入人體的驚悚畫面。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手掌想像成是一個打開我們個人的支付帳戶(如Paylah、Paynow等)或銀行帳戶的「鑰匙」。
在商店消費後,我們走到機器前刷掌,此時這支鑰匙就會打開我們的個人帳戶,從裡頭扣取相對應的金額,完成付款。
這個過程,和我們用信用卡或借記卡,甚至是車資卡刷卡後,從對應帳戶扣款的過程沒有兩樣,只不過在這裡,卡片的角色被我們的手掌所取代了。
再打個比方,目前新加坡的電子支付以掃碼為主,我們利用Paylah等應用掃碼付款後,就會直接從我們的Paylah帳戶或連結的銀行帳戶扣款。
如果使用刷掌支付,也意味著我們的手掌直接取代手機,刷掌後,系統便會從我們的Paylah帳戶或連結的銀行帳戶,過程中可直接省略打開手機掃碼的麻煩。

刷掌支付相當於在支付過程中,由手掌取代卡片或手機。(網際網路)
刷掌支付安全性高
刷掌支付背後的邏輯,和我們目前比較熟悉的人臉辨識、指紋辨識和虹膜辨識並無太大區別,都屬於生物認證信息的一種。
人臉辨識和指紋辨識已在解鎖手機採用,而虹膜辨識則已在大多數國家的邊境通關採用。
在刷掌支付系統中,一個人的掌紋和掌靜脈將作為生物認證信息;這些信息,能確保人們獨特的掌紋和掌靜脈與各自的支付帳戶或銀行帳戶連結。
在商店的付款系統刷掌後,系統會從個人掌紋和掌靜脈所對應的帳戶扣款。
換句話說,手掌在刷掌支付的過程中扮演的,是證明個人身份的角色。
消費者只要對著商家的支付系統隔空感應,通過攝影機對掌紋和掌靜脈進行掃描對比,就能從個人帳戶扣款,完成支付。
由於每個人的掌靜脈難以仿冒,刷掌的安全性甚至比人臉辨識更高,原因是長相相似的雙胞胎,還有可能騙過人臉辨識的機器。
另外,比起較容易丟失的手機或卡片,人手顯然不會輕易「離我們而去」。

人的掌紋和掌靜脈與人臉及虹膜一樣,都是生物認證信息的一種。(聯合早報)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過去已有商家展開過刷掌支付的試點計劃,讓顧客在店裡購物後刷掌付款。
不過,這類刷掌付款只限於在該企業使用。
一旦刷掌支付大規模採用,可以預見的是,民眾的手掌生物認證信息將會和Paylah、Paynow、GrabPay等目前已在新加坡通用的電子錢包綁定。
這意味著,刷掌支付能輕易與現有系統接軌。現在已經能用手機掃碼付款的商店,未來只須加裝用來掃描手掌的機器,就能夠提供刷掌付款的選項。
如果說現在的數碼科技讓國人一機在手便能通暢無阻,搭車、吃飯、買東西,統統能用手機搞定,那在刷掌支付的世界裡,就是連手機都能不用帶出門,只要「人來就好」的境界了。

想像一下,未來搞不好連掃QR碼的過程都可省略,伸手就能付錢。(聯合早報)
無論如何,儘管刷掌支付的技術不成問題,但相關隱私權法規或將成為絆腳石。
原因是掌紋和掌靜脈屬於敏感的生物認證信息,這類信息是否可放心交由政府以外的商業單位存取,還有賴各國政府與社會展開進一步討論。
另外,在數碼化更上一層樓之前,也不得不考慮到年長者等數碼識讀能力較弱的族群是否能適應。
現在的掃碼付款,尚且還有不少年長民眾不習慣使用,如果再進一步蛻變成刷掌支付,間中必須克服的鴻溝恐怕會更加巨大。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刷掌付款相對直觀,付款只要伸出手掌掃描即可,相對目前的掃碼付款還得在手機上操作一番,過程簡便不少。
只要預先將手掌資訊與個人支付帳戶綁定,後續的付款流程就輕鬆許多。說不定,刷掌支付對不擅使用數碼科技的年長民眾而言,反而會是更容易適應的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