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石油這個熱點
新加坡走的可是技術流路線
這裡煉出來的油純度槓槓的~
不信?你干一杯就知道!

年產37萬噸的PX裝置
旁邊還沒一公里,就是居民區!
但是到現在為止
沒有污染事故的發生
新加坡指甲大的地方
風一吹來,全島都會被影響到
裕廊島發展化工產業幾十年了
新加坡的空氣品質仍然優良
不是犧牲性的
而是講求可持續性的發展
吹完了打臉來一波
殼牌公司在新加坡毛廣島的煉油廠大火

四面環伺
放眼望去周邊都是
不那麼友好的老大哥(印尼,大馬啊)
在夾縫中生存的同時
突然發現自己emmm…
占盡了C位!

馬六甲海峽堪稱「海上十字路口」
我椰奶有句話說的好
在十字路口有個門頭
賣鹹菜饅頭都能發財
馬六甲海峽扼住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
占盡了天時地利又遇見天降英才
簡直一個C位玩到風生水起
新加坡港成為
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吞吐量僅次於上海港

站在C位還不夠
靠什麼讓別人給你打call?

不養雞種田,種花!
島民貧困餓肚子
第一個想到就是種田養雞
但是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沒有農民
擺幾盆花花草草就敢叫農場
養家畜鬧了瘟疫怕「滅島」
而且春天播種秋天才能收穫
這樣不實用,發展經濟更實用
說白了肉和菜,都能用錢買
新加坡的農場就是遛娃
和短途游的功能

如果說種田沒有錢途
那種花更是虛無了呀!
然而,目睹了工業化浪潮
對自然的毀壞後
新加坡在建國初期就實行的
「花園城市」的理念了

人均8平方米綠地的指標
僅700多平方公里卻在中央保存了
150平方公里的永久保護區
誰也別想打主意
發展到了今天
新加坡還是一樣的綠意盎然
算是人和自然平衡

不說母語,說英文
長著華人的面孔卻說英文
這事在當時想感覺也是匪夷所思
甚至還有過關華校的時期
總之就是在華人占3/4的地方推行英文

但是,語言就是通天塔
新加坡是多種族國家
華人說華語,馬來人說馬來語
印度族說泰米爾語
這些人還都講英文
直接的結果就是來開公司的
來旅遊,甚至來工作的人
都沒在溝通上感到障礙
無形間,又打開了新大門

沒有自然奇蹟,自己DIY!
九寨溝沒有的
吳哥窟,大峽谷什麼也都不存在的
新加坡怎麼就成了旅遊城市?
大家來看什麼?
人為奇蹟
金沙酒店無邊泳池
全球著名的打卡勝地
金正恩也來打卡!

死亡之島聖淘沙
一躍成為著名旅遊目的地

東南亞唯一環球影城

繁華的烏節路上
也有很多東南亞甚至亞洲地區
唯一唯二的名品店

屌絲逆襲了!
總之,建國後的新加坡
完全就是一場
屌絲逆襲的勵志戲碼
先是發展代工廠承包製造業
東南亞各國,甚至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
都小小的借鑑了這種模式

製造業
就在大家還在學習這種模式的時候
新加坡又擺脫勞動密集型產業
走向了「高端製造業」
啥意思?
就是不做手套拖鞋和餅乾

用各種化工,電子,煉油技術
掙起了外匯

金融業
但是出口型國家風險大
意識到這點後(主要是經歷經濟衰退)
新加坡又開始發展金融
雖然英國爸爸留了個金融空架子
但是我們再用上帝視角看
發現新加坡這個位置簡!直!了!
全球24個時區中缺了8個時區
想要銜接好,需要3個金融中心

誒?新加坡在紐約和倫敦之間
這個位置也是沒sei了
趕快整個了【7小時經濟圈】
來爭一爭這亞太金融中心之位
來,先畫個圈,飛行半徑7個小時

覆蓋了各國和地區,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東京、首爾、新德里、孟買、模里西斯、柏斯、墨爾本、雪梨
在圈裡開始打造起來!
世界貿易中心、海港轉運中心
航空中心、會議中心、教育中心
醫療保健中心、國際醫藥中心
等等等等,走起!

旅遊業
旅遊業也是傳統行業啊
但是新加坡做的非常「叛逆」
樟宜機場可曾聽說?
那簡直就成了新加坡一個景點了
好逛,好吃,好玩

咱們就拿中國遊客來說
下了飛機可以全程講華語

沒有宰客的黑心商人
也沒有拐賣孩子的人販子
是非常親家庭的旅行地

打個車、退個稅
發現竟然能在中國以外的地方
刷支付寶!!!

你再往後想想
中國遊客以後來新加坡
可能不需要排隊換外匯
甚至拿著手機就能移動支付走天下了
感覺這就知道新加坡
在布一個多大的局


不難看出
新加坡的發展占盡了
天時、地利、人和

從被剝削的代工廠
到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靠的是忍辱負重的勇氣
從不起眼的小漁村
成為了享譽世界的花園城市
靠的是眼界和求生欲
實現了人民有錢買菜買肉
居者有其屋的小小成績

小小成就不值得大肆吹噓
但是卻可以獲得一陣鼓勵的掌聲
同意的椰友舉起你們的手
啪~啪~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