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講了普通醫療,我們中大多數人在新加坡也就體會一下普通醫療,對新加坡的醫療感官並不好,其中的萬千滋味是比較出來的,那是國內的醫務人員用血和汗累出來的醫療優勢。沒了解過新加坡重大疾病的醫療體系,夜郎自大的我也還一直瞧不上新加坡的醫療水平了。其實沒有什麼制度是絕對完美的,中國看病方便,醫生見多識廣,但醫生很辛苦,醫患關係緊張,一流的醫院沒有關係也進不去。新加坡的醫生服務不錯,但價格高昂,用藥保守見效比之國內慢,然而新加坡擁有最頂尖的醫療設備和服務,國際認可的世界一流的醫療條件。目前,僅僅130平方公里57萬人口的新加坡卻擁有28家急性和社區醫院,20家公立綜合診所,2000多家分布在居民區的私立普通診所。地方小有小的妙處,人均醫療條件又是哪個國家能夠比擬?

3月份,世界疫情嚴重期間,印尼的一個64歲富豪被確診陽性,在印尼醫院住了幾天發現苗頭不對,立刻私人專機推到新加坡治療,同行的還有他被感染的家人。可能由於治療過晚或者他本身患有心臟病的原因,最終成為新加坡第二例死於新冠的人,但他的家人全部康復。另外陸續也傳出中東富豪包機來新加坡治療新冠的新聞。從早期的被人調侃為「武當派」,到後來被世衛組織作為成功範例表揚,不可否認新加坡的綜合醫療體系還是可圈可點的,對比美國的死亡人數,新加坡的新冠死亡人數不足千分之一。
新加坡已有13家醫院和醫療機構獲得國際聯合委員會品質認證(JCI),占獲得認證的亞洲醫療機構的三分之一。新加坡擁有世界級先進的醫療水平,相較於歐美國家相對低廉的醫療費用,周邊國家的高端人群, 包括:東南亞、亞洲、歐洲、中東阿拉伯等國家,都將新加坡的國際醫療服務作為他們的首選。估計疫情結束後,各地富豪至少要來新加坡配置一套產業,才不會在全球性的危機來臨時被新加坡以擠兌國內醫療資源為由不給予治療。
很多人會覺得高端醫療與我們普通人沒多大關係,別被標題黨騙了,這裡高端指的是重大疾病的醫療哈。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新加坡癌症統計:
1)新加坡的死亡人數中28. 8%死於癌症;
2)新加坡每天有39人被確診癌症,15人死於癌症,每4-5個新加坡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上癌症;
3)新加坡在世界患癌比例排名前50;
4)直腸癌和乳腺癌是新加坡最大的兩個殺手;
5)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的換癌比例更高;
6)在多種族的新加坡,華人患癌比例達到82. 5%;
7)每年花在癌症上的費用平均在10萬到20萬新幣;
8)癌症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存活;
9)在新加坡,癌症4期的存活率有18. 6%;

對比癌症的其他重大疾病死亡率

越到中年,越是敬畏生命,不是因為怕死,而是身上的責任讓你懂得去保護自己的生命。道德經中有言「勇而不敢則活」。因為害怕,所以更加應該去了解。
看診去哪裡
新加坡有全球最大的學術醫學中心(SingHealth DukeNUS Academic Medical Centre),這個中心學術醫學中心整合了新加坡衛生部旗下的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和DukeNUS研究生院的集體力量,推動醫療保健的變革,提供負擔得起的、可及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她擁有包含新加坡中央醫院、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等在內,由42個臨床專科、2所醫院、5個國家專科中心、9個綜合診所和1所社區醫院組成的醫療網絡,提供全面、多學科和綜合醫療服務。
看了好幾家私立醫院的介紹,我覺得這個比較專業且方便,值得推薦。本地或者國際的朋友都可以通過網上公眾號(Singhealth)免費預約申請中心專業治療。

1. 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2. 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3. 新加坡盛港綜合醫院(Sengkang General and Community Hospital)
4. 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5. 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National Heart Centre Singapore)
6. 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Singapore National Eye Centre)
7. 新加坡全國牙科中心(National Dental Centre Singapore)
8. 新加坡國立腦神經研究院(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新加坡治療癌症的權威醫院是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NCCS),是新加坡Singhealth公立醫療集團的一家專科醫院。它是新加坡最大的癌症治療中心,並獲國際JCI認證。擁有治療多種癌症的專家團隊及最先進的設備,採用最新的治療方法,如非去除骨髓之幹細胞移植、分子靶向治療、免疫療法等,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的優點,能夠應對各種最為複雜的癌症。為病人提供一站式的住院診療,新加坡整個國家超過50%癌症患者在本中心接受治療。
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建於1821年,是亞洲最大的JCI公立教學醫院,同時也是新加坡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公立醫院。作為一家有著悠久歷史、提供高質量、可及醫療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它隸屬於SingHealth Group(新加坡保健集團,新保集團),集國立專科中心和綜合性醫院一體。
幾項高端醫療介紹
1) 釔90微球栓塞放射療法(Yttrium-90 radioembolization,Y90-RE)的放射治療能增加抗癌免疫力,增強肝癌患者的腫瘤治療反應: 2018年4月23日——由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 (NCCS)、轉化免疫學研究所 (TII)、SingHealth-DukeNUS學術醫學中心和新加坡中央醫院(SGH)的多學科小組進行的研究發現,釔90,Yttrium-90 radioembolisation (Y90-RE) ,一種體內放射治療的方法,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產生抗癌作用,抵抗病人體內的肝癌細胞 (HCC,又稱原發性肝癌) 。這是除了釔90直接殺死癌細胞以外的附加效果。研究發現釔90能增強患者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並引起肝癌持續的治療腫瘤反應。
研究小組對3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進行了兩年多的觀察。他們研究了特定的 T 細胞群體 (免疫細胞與抗腫瘤活動相關) 在患者的血液和釔90治療後的肝癌區域的變化,並發現他們顯著增加,並保持在病人中起作用。在這34例患者中,16 例患者沒有進一步的腫瘤進展,七例腫瘤患者的癌症腫瘤萎縮(降期)到滿意程度,隨後進行手術根治。
2) 結直腸癌手術已不再採用一刀切的方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 對結腸直腸癌的治療管理, 特別是對直腸癌,已經發展成為不再是只有一體適用的療法了。新加坡中央醫院結直腸外科醫師DrCherylin Fu 說:「每位患者的結直腸癌治療都是個性化的,根據他們的癌症分期、位置、擴散程度以及患者個人因素而定。」 結直腸癌可採用微創手術,能量設備和放療進行治療。
高科技的發展,可採用機器人輔助的微創手術進行困難而複製的手術過程,經肛門的技術手段和單埠設備使得微創結腸直腸切除術能在切口更小、更少的情況下完成。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不僅有利於患者減輕疼痛、減少傷口、減少出血、同時將相鄰組織的日損失降到最低,更快恢復正常功能, 減少與粘連相關的併發症, 而且還為外科醫生考慮,根據人體工程減少了他們的(使用)疲勞程度。
3)II型糖尿病患者現使用的新藥,能夠降低心力衰竭和死亡風險:糖尿病是一種高血糖水平的疾病,通過炎症和壓力導致機體發生複雜的變化,可能導致血管疾病、增加血液凝結、疤痕組織、和細胞死亡的風險。如果心臟結構和功能受到不利影響,就會導致心力衰竭。
鈉葡萄糖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該物質通過腎臟去除葡萄糖。它們包括達格列凈(dapagliflozin),坎格列凈(canagliflozin)和恩格列凈(empagliflozin),這些自2014年以來都已被新加坡批准用於管理治療2型糖尿病。
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NHCS) 心臟內科高級顧問 Tan副教授表示:「這些藥物有一種獨特的作用機制,可以去除糖尿病患者體內的尿液中多餘的糖。它們是對糖尿病進行安全口服治療的重要進展,甚至有益於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血管問題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在研究結果的支持下,Tan教授表示,他將自信地給2型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使用此藥,並告訴他們,他們患心力衰竭的風險可能會降低。
4)虛擬支氣管鏡導航和導管內超聲技術兩個革新的技術融合更容易進行的肺部活檢:肺部深處採集組織樣本不容易。在一個充氣的器官上穿刺是有風險的,也對心臟、主動脈和肝臟這類臨近的關鍵器官有損傷風險。同時,即使CT掃描清楚地顯示了結節的位置,也難在布滿氣道網絡的肺內找到它。
肺臟虛擬支氣管鏡,可以準確找到病灶並幫助醫生活檢取出。在虛擬支氣管鏡導航中,操作人員需採取一系列CT 圖像,用來繪製任意數量的最優路線供醫生採用。熟知呼吸道解剖學的協調操作員,會在手術過程中提示醫生抵達結節處的方向和路徑。
「支氣管鏡 (一根細細的軟管) 通過氣管插入,然後她告訴我下一步該去哪裡——往下走,向左拐,然後上升等。」 新加坡中央醫院(SGH)呼吸和危重護理部高級顧問醫師Devanand 博士說,他同時也是新加坡中央醫院的支氣管鏡和介入肺臟學服務部門的主任。
到達目標後,通過支氣管鏡可插入支氣管內超聲探頭或叫超聲支氣管鏡(EBUS)探頭,以確認位置正確。」 EBUS帶有一個小型的旋轉超聲探頭,幫助醫生看清呼吸道內壁,看到結節就在緊鄰的範圍內。Devanand醫生說,有數據顯示,這兩項技術的結合(即虛擬支氣管鏡導航和EBUS)進一步提高了診斷陽性率。
由於虛擬支氣管鏡導航不需要切口進入,而只需要患者是鎮靜狀態,局部麻醉和藥物抑制咳嗽是必需的。通常20-30分鐘就可以完成這項門診手術。
「以前(在支氣管鏡活檢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根據掃描來估計位置。而現在,我們則可以更確切地找到病灶了。」——Anantham Devanand 醫生。
這項技術實驗陽性診斷率為80%,CT引導下的穿刺活檢會更加準確,但它涉及到要插入一個小針到胸部里,患者需要患者住院,並可能有較高的併發症風險。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胸部手術取出一小部分的肺部組織——之於診斷方法來看,這是一種侵入性要大得多的做法。如果結節非常小,患者可以選擇什麼也不做,但定期監測它的變化。然而,反覆掃描可能會有輻射危險;如果結節確實是癌性的,疾病會進展,仍然會需要在日後做某種形式的活檢。相對而言,虛擬支氣管鏡導航都給患者提供了一種相對安全和有效的選擇。
5)DNA 測序能更有效地偵測到幽門螺桿菌 (HP):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誘因,這種細菌會長期刺激胃粘膜並引起炎症, 進而導致腸上皮化生 (IM),這是胃內壁細胞在受傷後發生改變的一種狀況。具有 IM 細胞的人患胃癌的幾率是普通人的六倍。新加坡每年被胃癌奪去生命的患者高達500人。
「早期階段的胃癌是可以治癒的,但由於其症狀往往出現較晚,大多數的病例都在晚期才被發現。」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院長及該項目聯合首席研究員YeohKhay Guan醫生在媒體發布會上說到。而只有27%的胃癌患者在確診後五年內存活下來。
研究發現, 大約10%的 IM細胞具有一個額外的基因, 即 c-myc, 這個基因會導致IM細胞的快速生長。"雖然 IM 細胞不是癌性的, 但它們顯示出了 DNA 損傷和突變的跡象, 由此可能會發展成胃癌," 聯合首席研究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Tan教授說:"通過了解哪些病人處於胃癌的極高風險中, 我們將能夠做到更密切地監測,也許,在癌症發展成形之前就攔截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