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這件事,中國應該權威中的權威了。
然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春節這件事上,獨創一個民俗項目:「撈魚生」!
三文魚金箔香檳凍蔓越莓芝士魚生。

新加坡富麗敦酒店中餐廳的魚生 沒來過新加坡的人,很難跟你解釋什麼叫撈魚生。
按道理,這是一道菜。
但是重點在於撈,其實是一個動作,味道不重要,主要是撈的娛樂性。

不論是公司聚餐還是親友相聚,在春節期間,目測只要超過四五個人吃飯,就能搞一出撈魚生來。
春節期間,外國人在新加坡吃飯時,如果發現周圍斯斯文文的紳士淑女們,忽然一哄而上,站起來「搶」吃的,沒錯,你又遇到了新加坡人在撈魚生。
此題供新加坡網友回答:
本來是從大年初一之前就開始撈魚生,一直撈到大年十五。
現在從公司尾牙就開始撈,春節前半個月就開始,正月能撈滿一個月。快趕上烏節路的燈飾了。雖叫聖誕燈飾,但能掛滿三個月。

來自Bagussss Restaurant 這道菜,在新加坡通常稱為「發財魚生」。主要用料是生魚片、配上各種顏色的蔬菜絲,如生菜絲、紅蘿蔔絲、白蘿蔔絲等,再加上花生碎、薄脆片,再淋上酸甜的醬汁......
這根本就是一道沙拉嘛!所以有人乾脆將這道「魚生」(yu sheng)或「撈起」(lo hei,粵語發音)翻譯成Chinese New Year raw fish salad,洋人一看就明白了!
但它又不僅僅是過年吃的一道沙拉那麼簡單,多年來還發展出了一套充滿年味的「撈魚生」風俗,每放一種食材說一句代表那種食材的吉祥話!
圍滿一桌的大夥兒起身,用筷子一邊將魚料撈起來,一邊大喊:「撈啊!發啊!」

大家越撈越高,寓意步步高升,也不介意撈」到滿桌都是「料」。

甚至喜歡看到「桌面狼藉」的樣子,寓意「遍地黃金」,福運多到溢出來!

有些人還要用那麼長的筷子撈,這是要把魚生撈得多高啊?

海外藝人過年期間來新加坡登台,也要湊熱鬧!這是林宥嘉當年在新加坡撈魚生。

李顯龍總理也不例外!鼠年大年初一,他就到了新捷運和SMRT企業的車廠,和工友們一起撈魚生!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表示……一般,撈魚生吃一口圖個吉利就算了,味道……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但究竟是是什麼原因,新加坡人會把這道「沙拉」當成年菜,每逢過年必吃不可?這就要從新加坡的廣東人說起了。
魚生源自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江門,當地有許多像這樣養著鯇魚的魚塘:

當地人會將鯇魚切片,配上現采的生菜生吃。
廣東其他地區的人也好吃魚生。他們把魚背的肉起出後,切成薄片。吃魚生前,先根據個人喜好挑好配料,有蒜片、薑絲、蔥絲、椒絲、豉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等,加以油、鹽、糖,和冰好的魚生一起在碗里拌食。

冰涼爽滑的口感瞬間令人暢快,所以在廣東一帶,夏天是吃魚生的旺季!
早年在南洋落地生根的廣東人,也把魚生帶到新馬一帶。

早在上世紀 20 年代,魚生就出現在新加坡的大排檔了,食客一般是將魚生配粥吃。

例如當時在小坡(舊指新加坡河北岸)開的「龍弈記」,1937年從大排檔發展成餐館,就推出了「什錦魚生」,可說是現在過年「發財魚生」的原型。

除了腌菜瓜果,還加入木瓜絲、椰絲、檸檬葉絲和辣椒絲等南洋食材,並以酸柑調味,已經和廣東魚生很不一樣。
當時的魚生用的是西刀魚,因為沒有冰箱,用高掛風乾的方式保鮮,上桌前用玉桂粉保鮮調味,灑上花生和芝麻,另加糖、醋、鹽、油等調味。
西刀魚是一種淡水魚。

新加坡常見的魚丸,也是用西刀魚製成的。

不過,早期在新加坡賣的魚生,只是大排檔的小吃。魚生改良後作為年菜,是上世紀6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
根據新加坡名廚許國威和冼良的說法,過年「撈魚生」的靈感是在1964年的某一晚,他們和另外兩位已過世的名廚譚銳佳和劉育培,在吃宵夜時想出來的。

當時,他們正在討論如何在過年期間增加酒樓的生意額,突然想到大排檔的魚生,於是決定引進酒樓來賣。
為了讓魚生呈現新年感覺,他們將魚生進行改良,例如加上紅綠絲等不同顏色的配料,讓魚生看起來七彩繽紛,並且調配出酸甜的醬料,讓顧客攪拌來吃。

新加坡名廚許國威(左)和冼良 他們研發魚生後便帶回酒樓推出。為了增添氣氛,他們也建議顧客邊撈魚生邊喊吉利的話。

冼良師傅說,撈魚生並非一推出就廣受食客喜愛,相反,很多人一開始並不能接受這一新口味。但師傅們硬是把這道菜加入新春套餐里,「強迫」顧客嘗試,魚生才漸漸被接受,甚至成為過年必吃的菜肴!

但也有人將過年「撈魚生」的來歷,跟「人日」聯繫在一起。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把正月初七當作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

在中國南方一帶,人們習慣吃七樣菜慶祝「人日」。其中五樣是芹菜、蒜、蔥、芫荽(香菜)和韭菜。

芹菜的「芹」諧音「勤」、蒜諧音「算」、蔥諧音「聰」、芫荽的「芫」諧音「緣」、韭菜的「韭」諧音「久」,「人日」吃這五種菜圖個吉利。另外兩種菜就按照各地風俗靈活搭配,當中魚生是常用的食材,表示「年年有餘」。
魚生版的「七樣菜」逐漸演變成撈魚生,而許多新加坡都把撈魚生當作是「人日」的應節菜。

在廣東,吃生一般是用鯇魚,而在新加坡,因為西刀魚較為常見,便以西刀魚取代。後來在90年代,一些餐館為了迎合年輕人對日本料理的喜好,開始以三文魚製作魚生。
不過在2015年,因為新加坡發生多起B族鏈球菌感染病例,都是與食用中式魚生有關,政府決定無限期禁止所有餐館售賣淡水魚生魚。西刀魚從此消失在新加坡人的過年魚生中!
原本只是趕潮流的三文魚,如今成為過年魚生的主流。另外,用鮑魚片來撈魚生更普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