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高薪穩定工作只身前往非洲肯亞做義工,57歲熱心男28年來花光個人積蓄也設立基金會,創立慈善機構供數百名當地孩童上學。
緣起於在南洋理工大學畢業後的假期到肯亞探望做義工的哥哥,當時22歲的張建忠第一次見到人們長途跋涉只為取一罐飲用水。
「我也是第一次意識到,不是每個學齡期的孩子都能上學。」

張建忠和他資助的孩子們。(受訪者提供)
張建忠接受《新明日報》專訪時憶起,那時在肯亞一待就是9個月,無奈早前簽約一份稅務會計師的工作,只好返新。工作5年後,他原有機會出國受訓後升職,卻感到不開心,因感到內心空蕩蕩的。
經過一番思考,他婉拒這個升遷機會,也辭去工作,變賣家產,重返他從未忘記的肯亞村莊。
村裡有孩子交不起學費輟學,他就自掏腰包供他們讀書,後來也把領出的公積金都用在慈善事業上。
「但現實告訴我,重點不是我想怎麼幫他們,而是他們想怎麼被幫助。」

塔納河基金在資助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塑造他們的人格。(受訪者提供)
他開始了解當地人的需求,學習斯瓦希里語,住進寄宿家庭。
但資金不久乾枯,正值他返新為籌錢發愁時,偶然的同學聚會讓他遇到了第一位本地捐款人。2005年,他創建了塔納河生命基金(Tana River Life Foundation),資助有需要的孩童上學,也教授他們實踐知識。
精誠所至,定居肯亞17年後,張建忠建立起一所幼兒園及小學(Delta Mustard Seed Academy),為塔納河三角洲各部落及種族的學生提供教育。從20個學生開始,經營10年來,現已有420名在校生。目前基金會70%的善款來自新加坡,30%來自大馬。
得到父親的認可
全身心投入公益事業的張建忠今年57歲,至今單身。他打趣地告訴記者儘管自己沒有成家,但有很多「孩子」。
他在肯亞的家中就寄宿了45名中學生。
他作為他們的監護人,除了送他們上學,也教他們家務、資金管理等生活技巧。
其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學生在受益基金資助11年後,感恩反哺,成為了基金第一個來自肯亞的捐款人。張建忠驕傲地分享:「他9月份即將開始大學第二年,學習野生動物管理和保護。」
張建忠捨棄舒適生活深入非洲,起初父親極力反對,說兒子使他「盡了顏面」。直到他移居肯亞2年後接到哥哥的電話告知:「爸爸得了癌症。」
他當下放下一切,奔回探視住在新山的父親,並居家照料了父親6個月。半年裡,他和父親朝夕相處,父親也得以見證他對公益事業的熱愛。
狀況好轉之際,他對兒子說:「是時候你該回去(肯亞)了。」
張建忠感嘆道:「那6個月對我以後人生的影響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