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新加坡的同學在和本地的華人交流後也許會發現即使是「同根同源」,兩地的用語還是有著許多差異。我們為大家整理了新馬華人常用的幾句「黑話」,供大家參考~
一個字
「一個字」等於五分鐘。在粵語、閩南語和部分客家話地區,「字」通常表示五分鐘,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字」代表鬧鐘上的數字,正好從一個數字到另一個數字所經過的時間是五分鐘。由於新馬的華人大部分都是從上述地區移民而來,所以「字」被普遍使用。

時鐘,來源:Muji
燒水
燒水即熱水,而非我們平時理解的動作「燒一壺熱水」。「燒」在此處是「燙」的意思,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聽到「需要燒的嗎?」「這個燒燒的」等句子,其實就是「需要熱的嗎?」「這個很燙」的意思。

熱水,來源:搜狐
還錢
還錢即結帳、買單、付款等意思,而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中的「還錢」。在新加坡吃飯時我們經常會聽到服務員說「還錢了嗎?」,或者有人起身付款時說「還錢。」,其實都是「買單了嗎?」和「買單。」的意思。

Pay,來源:The Balance Small Business
其實這兩者的意思還是很接近的,但是背後的感情色彩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下次聽到「還錢」不要覺得一頭霧水,認為自己沒有「欠債」~
巴仙
巴仙即百分之,「一百巴仙」等於「百分百」。「巴仙」這個詞來自己於對英文單詞「percent」的音譯,而非普通話中常用的「百分之」的意譯。新馬地區的華人通常都是用巴仙來表示百分之。

Statistics,來源:Towards Data Science
做工
做工即工作。「做工」的字面意思是幹活,但在新馬地區它的應用範圍更廣泛,並不單單指體面勞動,所有的工作,包括白領、藍領等辦公室職位的上班都被稱作「做工」。如:「明天國慶節放假,不需要做工。」

工作,來源:攝圖網
巴剎
巴剎即市場,一般指菜市場、農貿中心,集中售賣食品的地方。「巴剎」是馬來語「pasar」的音譯。新加坡的巴剎一般建立在人流密集的組屋下,在節假日如中國春節前通常會充滿採購的人們,十分熱鬧。而巴剎售賣的商品價格也通常比超市中的要價格實惠。

巴剎,來源:FoodieSG
Ang moh
Ang moh即西洋人、高加索人。「Ang moh」來自閩南語,原意是「紅毛」的意思,由於高加索人種的毛髮較東亞人更淡,新馬地區的華人便對當地的西洋人取了這個綽號。「Ang moh」一詞起初有較濃的諷刺意味,甚至有歧視的意思,但現在多用作對話間的戲稱,或不帶感情色彩的代稱。(不過大家想要使用時還是要注意場合,小助手的科普主要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地華人的對話。)
關於新馬地區的「黑話」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生活中還發現過什麼其他的有趣「黑話」嗎?
內容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