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本地共享腳踏車的使用量有所增加。為應付需求和改善用戶的騎車體驗,兩家業者接下來將投放幾千輛新腳踏車,並且會根據使用情況來調派人手,以維持服務素質。
這家共享腳踏車業者指出,目前每個月都看到五位數的新用戶增長,因此決定提前引進新的腳踏車,這三個月將投放4000到5000輛新腳踏車。
共享腳踏車公司創辦人楊源家說:「當局是給我們1萬5000台的牌照,我們還沒有達到,其中一個就是增加新的單車來達到這個餘額。另外一個就是因為單車有時候也會有損壞,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是更需要維護好單車,因為更多人會使用。」
目前可在本地經營2萬5000輛共享腳踏車的這家業者則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將車隊擴大到10萬輛腳踏車。
受訪共享腳踏車用戶希望,業者能繼續保持腳踏車的安全性和清潔度。
一名用戶說:「有時候有一些鏈會有一些生鏽,如果沒有上油它會有一種聲音,這樣子就會有點影響到騎的那種感受。」
另一名女子則說:「乾淨會有一點擔心,可是我們會自己先消毒,擦一擦。」
在2018年,為了規範共享單車的停放,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出台系列新規,根據新規定,運營者需要向交通當局申請業務許可。
該許可不僅規定了運營者的單車數量,同時要求運營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裡,移除非法停放的單車。
此外,運營商必須為單車裝備運用地理圍欄技術的二維碼,以保證運營商能對未將停在指定區域的單車用戶多次收費。
在新政策出來後,便有很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宣布關停業務:

▏oBike
在新加坡運營的創業公司obike做出關停業務的決定,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oBike是由一名新加坡人和三名中國合伙人合資創辦的新加坡共享單車品牌。
當地媒體報道,obike在新加坡的用戶數量高達100多萬,宣布關停業務的時候,數以萬計的單車停在公園、巴士站。街道上到處都有,且尚未處理。
obike用戶每人49坡元(約280港元)的押金也沒有退回,有用戶稱在obike宣布退出市場的消息公布後,一夜之間,「退還押金」按鍵就消失了。
▏Gbike
另一家新加坡本土公司GBike也緊隨其後,於2018年7月7日停止在本國的運營,在當時因為押金的事引起新加坡公眾的一片討論。
儘管摩拜、ofo此前能夠繼續在新加坡運營,但退出市場不僅僅是撤銷牌照的問題。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表示,如果要想獲得批准撤銷其牌照,摩拜必須採取適當的退出措施,移除該公司在公共場所投放的所有共享單車,向用戶退還押金。
而至於目前用戶如何退換押金問題,並沒有給出明確對外說明。
有分析人士曾經說過,共享經濟在非已開發國家是行不通的,而我國共享單車行業前些年一下子成長為巨無霸的ofo、摩拜等企業,也相繼受挫,ofo徹底破產,而摩拜也被美團收購——邊緣的一些共享單車企業如小鳴、悟空等也早就沉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似乎印證了這一說法。
共享單車在一些城市的丟失率甚至高達七成以上,次品率達到九成以上,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了……我們似乎高估了我國國民的素質——真的是這樣嗎?

已開發國家,尤其是新加坡這樣的教育強國,在公民素質、受教育程度上,應該是遠比一些發展中國家好的,為什麼共享經濟在這樣的發達地區也無法順利發展?
實際上我國的摩拜、ofo等企業也曾登陸新加坡,然而ofo早已被新加坡政府吊銷執照,而摩拜也在去年宣布退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無法看好共享經濟的前景了。

而前幾年熱炒的「共享經濟是未來世界的趨勢「這樣的言論也已經消失,事實證明,無法順利發展共享經濟行業,並不是我國的特例,整個國際社會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