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花園曾是英殖民地時期,英軍和家眷的居所,與荷蘭村共形成一個小社區。英軍撤退後,這裡的住戶多屬在本地學府執教的外籍教師。
除了多年前路口有個郵政局和儲蓄銀行,後邊皆是私宅,一直以來甚少過界到此閒逛。2016年在郵政局原址興建的萊佛士荷蘭村大樓(Raffles Holland V Mall)內有醫療與餐飲設施,讓荷蘭村多了一個購物去處。

集美花園的三層樓住宅和有地私宅因背向大馬路,多了一份恬靜;短短一條街匯聚不少咖啡館和餐館、畫廊和牙科診所,包括本地手工文具品牌Bynd Artisan,有幾份台北富錦區的閒逸氛圍,同樣設在老宅區且綠意盎然。

值得一提的是,引導生活風格,以評估宜居城市為指標的國際生活與文化雜誌Monocle,在2012年就相中集美花園,租用一個私宅單位設立辦事處及實體店面,售賣咖啡及自家產品。或許是水土不服,Monocle無法在本地掀起漣漪,沒能像雜誌社在其他精挑的城市如倫敦和東京萌芽,不久前悄然離場。

雖然如此,集美花園的潮氣依然不減,反而越來越旺盛,逢周末高朋滿座,甚至比中峇魯更加精闢,與荷蘭村則是迥然不同的氛圍。

2018年的新加坡設計周,集美花園的部分單位改裝為快閃展覽室、服飾店、酒吧等,開放給公眾參觀瀏覽,頗有互動性。當時我也趁機前來體驗這些老房子的格局,並且看到這個小潮區的發展潛能。排屋的後牆有色彩斑斕逗趣的壁畫,散發藝術氣息,或許假以時日,可打造成一個創意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