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姓。(中時新聞網)
作者 程英生
虎年來了,兩名女嬰搶先報到。年輕家長跟《聯合早報》分享喜悅,是新春佳節不可少的一則傳統喜訊。
兩名虎女的家長都期盼她們既堅強又溫柔,並也為她們想好了名字,希望她們人如其名。
挂念傳統的讀者或有察覺,虎爸虎媽已經想好的是女兒的英文名字,但沒提到中文名字。如果採訪的記者追問,相信他們會說:Akan datang,容後再議。

迎來虎年女寶寶的胡斯宇(右)和洪靖儀(右二)與負責接生的鷹閣醫院婦產專科兼泌尿專科顧問醫生鍾耀倫合照。夫妻倆為女兒取名「Heather」,意為在荒地綻放的常青花,希望女兒未來能夠勇敢、堅強、有韌性,如同老虎那樣。(鷹閣醫院提供)

王愛娟(右)和施志勝結婚12年後,在虎年年初一零時零秒迎來首個寶寶。夫妻倆早在三四個月前就打算為她取名「Ariele」。「我太太的英文名是『Angela』,我的是『Alfred』,都是六個字母並以『A』開頭。」(康盛醫院提供)
我們的社會變得快,新一代新加坡人還沒放棄中文名字,只不過大多更著急於英文名字。
這不令人驚訝。二三十歲一代,英文強過母語,英文名字更有feel,取起名字也更有把握,知道那個字代表什麼,象徵什麼,雖然現在很多英文名字標新立異,凡人俗子越來越看不懂。
從前,多數新加坡人讀唐人書,為孩子取名取的主要是中文名字,女孩名字不離文雅賢惠思敏,男孩名字則凸顯英勇剛強才俊。
不怕太俗的,可直呼金銀財寶。
這些男孩女孩長大後,英文學到手了,得到某種感召之後,很多自然想取個洋名或教名。
中青年群體里,普遍中西名並用,家裡人叫你阿珠,出門在外朋友叫你凱特琳,你都很自在,都知道人們是在叫你。
現在,情況不同了。
未出娘胎,小朋友就有英文名。此後,家人朋友都叫你克里斯,或朱麗葉,或更美麗更新奇的英文名,而中文名字是留給華文老師用的;或者是,幸或不幸,有那麼一天,華文媒體必須報道你的尊姓大名。

(網際網路)
華文是年輕父母的第二語文,掌握的程度不如英文,而名字伴隨一生,影響重大,務必謹慎為宜。
年輕父母自然也希望孩子中文名又美又有意義,但他們或許詞彙不夠,自覺無法拿捏,只好請教高明或祖父祖母,有些人還得查究筆劃吉凶。
這一來,中英文名就有了差別:
英文名是自己選擇的(或發明的),中文名是別人建議的,親疏之感隨之而來。
名字是個人的選擇,是很個人的事,由不得旁人說好說壞,但這些個人的選擇加在一起,就反映了社會的改變和傳統的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