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近幾年,新加坡成為世界上「出海人」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跨國公司的高管、尋找資金的初創企業創始人、四處尋找項目的國際投資者等。醫藥企業也紛紛選擇在去年出海新加坡,其中包括藥明康德、金斯瑞、科興、君實以及康哲等。這些企業代表了不同的出海方向和邏輯。
從它們的官方公告時間線來看,中國的創新藥企業與新加坡的關係從2022年開始變得密切。金斯瑞2022年2月在新加坡正式投產生產研發基地,6月,科興在新加坡設立了科研中心和國際商業總部,7月,藥明康德計劃在新加坡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君實雖然在今年3月出海東南亞9國的公告中未提及新加坡,但其合作夥伴康哲的合資公司Rxilient Health卻設在新加坡。

為什麼選擇新加坡?
這些企業為什麼熱衷新加坡呢?
長期以來,人們熟知的原因包括便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工業基礎設施、自由發達的貿易、低稅收適合高利潤產品、符合華人文化的國家以及勤奮而不罷工的勞工等。
但近年來,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避開大國之間,尤其是中美之間的競爭對企業的影響,並確保企業的供應鏈安全。
考慮到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和市場容量,目前選擇在新加坡建廠的多是技術前沿且廠房面積小的基因與細胞治療(GCT)行業。對於這些企業來說,開拓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是一個長期目標,而遷廠到新加坡則帶來了現成的好處。
GCT行業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的要求非常高,而新加坡擁有一流的生產GMP條件。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質量背書,FDA、歐盟、東南亞國家全球的權威藥政機構相信新加坡的藥品生產程序的嚴格控制和最終可保證的質量。一位熟悉新加坡的業內人士表示:「FDA來新加坡的生產地檢查,比去中國的生產地檢查態度要好。」
此外,在藥品註冊、臨床試驗、新藥上市等藥政審核的具體程序上,美國、歐盟和東南亞各國對新加坡的態度更為開放,沒有過多的限制,供應鏈也相對穩定。

對於那些布局全球的藥企來說,將研發和生產遷至新加坡可以節約應對監管的成本,這種關鍵環節的節約往往在最終帶來可觀的回報。
從去年開始,企業們面臨海外訂單減少的挑戰,於是龍頭企業通過增強自身的國際化程度來減輕損失。這相當於兩條腿走路,如果貿易摩擦進一步惡化,仍然可以依靠國外市場。而如果情況停止惡化,國內市場也不會丟失。這是國內醫藥企業中的一位資深從業者所指出的。
新加坡生產的藥物更容易被東南亞各國接受,還有一些藥企打算將產品先在新加坡進行改裝,然後再銷售到其他海外市場。這種巧妙而務實的商業策略成為生物科技行業進軍新加坡的理由之一。

新加坡對於中國創新藥企持積極態度,反應敏捷。它已經嗅到了東亞生物醫藥格局的新變化。
生物醫藥是新加坡的國家戰略發展重點行業。從2022年開始,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頻繁來中國招商引資,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儘管新加坡國土面積只相當於上海的九分之一,但現在卻擁有60多個生物醫藥生產基地,年產值超過290億新元,全球排名前十大製藥公司中有8家在新加坡設有工廠,生產著全球最知名的6個單抗藥物。
曾經,新加坡優越的航運條件使其成為東南亞乃至東亞地區的貿易樞紐,而如今,新加坡不僅僅是因為其控制馬六甲海峽而成為樞紐,而且在生產和監管方面擁有高度的信譽。尤其是在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的環境下,不同國家都對新加坡給予了認可。
從樞紐的角度來看,當直接貿易面臨更大的困難時,轉口貿易的空間就更大。在生物醫藥行業中,新加坡也有潛力成為亞太地區的中轉站,一個可以避免大國政治博弈、保持市場機制運行的安全島。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新加坡並不是終點,中國企業們將其視為出發點。他們選擇在新加坡建立基地,是為了進一步擴展海外市場,尋求更多的發展機遇。
總而言之,新加坡作為一個以創新藥企為目標的聚集地,吸引了許多中國醫藥企業。這得益於新加坡在生產質量管理、藥品監管和國際化程度等方面的優勢。同時,新加坡也積極招商引資,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對於中國創新藥企來說,將研發和生產遷至新加坡不僅可以避免大國博弈的影響,還能夠藉助其作為亞太地區中轉站的地理位置優勢,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