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冠病疫情為我國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帶來嚴重的考驗,這種大疫當前的隨機應變是生存韌力的體現,是供未來面對同樣危機時借鑑的寶貴經驗。(海峽時報)
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的新加坡中央醫院,剛於3月29日步入200周年,推出系列慈善活動,醫院內的文物館也即將於本月底重新開放。
中央醫院是新加坡醫療體系的標誌性設施,見證了我國醫療保健服務的發展過程。多年來,院內的設施和整體環境不斷改進提升,以確保它與時代發展同步。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為醫院百年花園主持開幕時說,新加坡的醫療系統可通過四個方向轉型,即:把重點從醫療和護理轉向促進預防性保健與健康生活、將慢性疾病的護理從醫院帶入社區、繼續推動醫療領域的創新,以及確保醫療體系面對疫情等危機時能夠保持堅韌。
這四大轉型是為了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估計2030年,我國65歲及更年長者占人口四分之一時,醫療保健服務會面臨更大壓力。醫療體系能否維持高素質,人們能否具有支付能力等等問題,有賴於長遠的規劃。
在四大轉型中,前三者已經在過去幾年加緊落實。醫療系統要保持健康,最根本的是全民具有高度的保健意識和知識,這也不只是應付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年輕人保持健康有助於降低國家醫療成本。
2020年冠病疫情為我國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帶來嚴重的考驗,中央醫院在50天內把停車場改為隔離中心,這種大疫當前的隨機應變是生存韌力的體現,是供未來面對同樣危機時借鑑的寶貴經驗。
醫療體系不論如何轉型,最終的目的還是必須確保國人尋求醫療服務時能夠負擔得起。除了貧困和弱勢群體必須獲得國家的最大照顧之外,每個國民都必須為自己的健康和醫藥費負起主要責任。
近日,本地醫生組織和保險業者,針對已有37年歷史的私人綜合保險計劃的各執一詞,顯示雙方多年來的矛盾不容易解決。衛生部長顏金勇不久前在國會進行衛生部撥款辯論時建議,新加坡醫藥協會、醫學專科學院和人壽保險協會成立三方委員會,處理這項廣泛涉及公眾利益的爭論。
新加坡醫藥協會認為保險公司應為平均賠付額不變的情況下保費節節上升的局面負責,要為保險公司排名,收集公眾對保險公司的投訴。並指責保險公司設置的醫生諮詢團缺乏透明,只有非常少數醫生能夠加入。這多少限制了保戶的選擇權,也使到一些醫生因理賠的問題流失掉病人。
另一方面,新加坡人壽保險協會則反駁,醫藥協會應該提高透明,公開醫生的臨床素質標準,以免過度醫療造成醫療費上漲。
由於立場和代表的利益不同,爭議雙方所看到的弊端沒有交集,理據上也可能各取所需,顯示私人領域醫藥費上漲和保險費提高的問題錯綜複雜,成因更非一日之寒,如果長期無法解決,最終受害最大的是醫療服務的消費群眾。
西方式免費醫藥福利制度會被人民濫用,在私人綜合健保計劃下病患無論須分擔多少比重的醫療費,都會引發投保者「吃自助餐」心態,造成過度醫療甚至過度索賠,進而刺激保費上漲等等,這些都是惡性循環,結果是集體在私人綜合健保計劃下負擔日漸加重,無人可以倖免,包括自我克制沒有「拚命吃自助餐」的投保者。
要確保人民負擔得起,則政府和私人醫療領域都必須有健康、符合成本效益的運作,任何導致醫療成本上漲,致使病患及其家人增加不必要開銷的弊端都必須剷除。
然而,這是個環環相扣的複雜問題,醫療服務和保險公司的公開爭論,讓社會人士看到問題的多面性之後,它們必須拿出誠意,共同找出問題的根源並對症下藥,而政府也必須適時調整政策,既保護國人的利益,也讓醫藥和保險領域有一個透明運作的環境,以公眾利益為依歸,才是最終目標。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