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持續爆發,使得新加坡一躍成為東南亞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
雖然政府已經在竭力採取防控措施,但數據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又迎來了新的危機——經濟極速下滑。
新加坡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2.2%,是2009年以來最低值。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此前表示,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比3月預估的更加嚴重。而在此之前,新加坡政府曾預測今年的經濟萎縮幅度會在1%-4%,不過現在看來應該會比預期的跌幅更多。

新加坡整體經濟蕭條,各行各業自然也面臨生存危機。
除了旅遊業全面叫停,一些日常的服務行業,如蛋糕店、理髮店、奶茶店等也被迫暫停營業。就連餐飲業的營業額也同比下降了50%-80%。
疫情幾乎阻斷了他們的經濟來源,旅遊從業者面臨被迫改行,商家面臨倒閉,企業面臨破產...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史無前例的衝擊。

面對這一現狀,新加坡政府也在努力想辦法幫企業渡過這一艱難時期。
此前,政府先後三次頒布相關預算法案、累計撥出近600億新元提振國內經濟,幫助國內行業、企業、家庭及個人度過難關。
在具體的經濟刺激方案中,新加坡政府針對特定行業、企業、家庭、個人制定了全方位、多主體的定向支持措施。尤其對受影響較大的行業提供了特別援助:
01
針對航空、旅遊業和食品服務業
推出增強就業支持計劃,將為每個本地就業人員提供最高75%的工資抵扣,每月工資上限提高至4600新元;同時推出3.5億新元的升級版航空援助配套計劃;預留9,000萬元協助旅遊業適時反彈。
02
針對陸路交通運輸行業
為計程車和私家車司機提供擴展的點對點經濟支持包,直到2020年9月底,每月每輛車可獲得300新元的特別救濟金;為私人巴士車主提供一年期道路退稅和六個月免收政府管理停車設施的停車費。
03
針對藝術和文化領域行業
推出5500萬新元的支持計劃,用於保住員工工作、以及推進行業數字化發展。
04
針對企業
新加坡政府主要著眼於支持企業當前需求的三個主要要素:現金流、成本和信貸,在此基礎上,推動企業長期的轉型和增長。
加強對企業現金流的支持
第一,根據工資支持計劃迅速派發支出,以提供及時的援助。到2020年5月底,總共將支付56億新元。同時,對企業提供5億新元的工資抵免額。到2020年10月,將通過就業支持計劃和工資補貼計劃將162億新元流入企業手中。
第二,公司和自僱人士自動遞延所得稅支付3個月,延緩企業現金流支出壓力。
第三,2020年企業所得稅返還25%,每家公司最高1.5萬新元。
協助降低企業業務成本
第一,加強財產退稅。在2020年,對受疫情最嚴重的商業地產(酒店、服務式公寓、旅遊景點)免徵財產稅,對其他非住宅物業(如辦公室和工業物業)中的企業,退回30%的物業管理稅。
第二,實行租金減免。由國家環境局(NEA)或NEA指定的運營商管理的小販中心、政府機構下的合格租戶以及所有其他非住宅租戶的攤主最多可免租3個月。
第三,免除政府收費。從2020年4月1日到2021年3月31日,凍結所有政府收費項目。
第四,政府代付工資。政府宣布將為所有行業支付當地雇員月薪的75%(4600新元為月薪上限),4月份之後,根據各行業的受影響嚴重程度,提供有梯度的薪酬補助計劃。
強化對企業的信貸幫助
第一,增強企業融資計劃(EFS)下的商業貸款,上調最高貸款額為1000萬新元,政府承擔的風險份額從70%上調為90%。
第二,強化貸款保險計劃,為企業提供貸款保險費補貼比率由之前的50%上調至80%;
第三,設置臨時過渡貸款計劃(TBLP),並將限定範圍由之前的旅遊業企業擴展到了所有企業,最高支持貸款從100萬新元增加至500萬新元。
第四,增強企業融資計劃(EFS)下的營運資金貸款,最高貸款額由60萬新元增加至100萬新元。
第五,經參與的金融機構評估通過後,企業可延期一年的EFS營運資本貸款和TBLP貸款的資本支付。
第六,在EFS之外,政府在預算法案中預留了200億新元的貸款資本,以期為抗風險能力強的優質公司提供後續支持。
第七,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還將幫助面臨現金流量挑戰的企業和個人履行貸款義務和保險費支付。
推動企業轉型和增長
第一,為企業的生產力發展提供支持,包括:到2020年底,將為生產力解決方案和企業發展計劃提供的資助分別調高到80%和90%;加強中小企業數字化計劃,為更多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資助,降低面對面交流。
第二,未來三年為企業轉型和增長撥款83億新元,同時為深度技術創業公司額外提供3億新元的資助。
其實,不僅政府在努力,不少商家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正面應對疫情的衝擊。
「疫情為大家提供了沉澱、思考的機會。」一名在新加坡從事教育旅遊業的楊女士如是說道,平日幾乎都是工作狀態,現今在家煮煮飯、放慢生活,也挺好,「凡事都有兩面性,要正面看待」。
所以,大家也不要焦慮,應該齊心協力,互相溫暖。國家都沒有放棄我們,我們更不能自暴自棄。挺過這一艱難時期,我們定會收穫「春暖花開」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