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正式將一條道路,南洋谷重新命名為陳六使徑。南大也把文學院大樓命名為新加坡福建會館樓。
位於華裔館和南大湖附近的南洋谷。

(圖片來源網絡)
教育部長王乙康今天在南大人文學院前廳「新加坡福建會館樓」(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 Building)和「陳六使徑」(Tan Lark Sye Walk)主持揭牌儀式。
南大回復詢問時說,大學選擇對南洋谷和人文學院大樓重新命名,主要因為它們都坐落在校園內歷史氛圍濃郁的地段,與前南大行政樓,也就是目前的華裔館,以及南大湖和雲南園毗鄰。發言人指出,1955年創辦的前南洋大學於1958年正式開幕時,是在雲南園舉辦開幕禮。
雲南園目前在進行整修美化,完工後將連同華裔館和擴建後的南大湖,構成南大校園的文化遺產區,預計明年第一季開放。

(圖片來源網絡)
那麼南大和這位陳六使徑有什麼關係呢?
福建會館會長陳精毅在儀式上致辭時說,
1953年,在本地缺乏高等華文教育學府的時代背景下,時任福建會館主席的陳六使倡辦南洋大學,並且以身作則,認捐500萬元作為建校基金。
福建會館也捐獻裕廊路523英畝地段,作為建校的校址。「
當時創辦大學的倡議,獲得本地乃至東南亞各大小社團和各階層民眾的大力支持,掀起一波空前社會熱潮,在新加坡教育發展史上,及凝聚本土文化認同的建國基礎上,創下一個動人的歷史性記錄。」
南大校長蘇布拉·蘇雷什教授致辭時說,新加坡福建會館樓和陳六使徑的命名,肯定了本地社群為新加坡高等教育發展所作的歷史貢獻。

(圖片來源網絡)
與此同時,不少校友對校方肯定陳六使先生和福建會館的貢獻表示感動。他們認為這項舉動意義重大,而這種飲水思源的精神必須傳承下去。
南洋大學69年畢業生林仰波說:「相當感動其實在我念最後一年的時候,我也見過他,因為那個時候在一個新建的圖書館,他有來開幕。」
南洋大學75年畢業生戴文雪說:「因為我覺得沒有陳六使先生就沒有南大,沒有南大我就沒有機會認識到那麼多好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