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日军逼近曼德勒时,运输车队的科长廖光武分享了他的经历。"4月27日:昨天,两批四十辆卡车已经出发……不幸的是,有五辆卡车回头通知我们,有日军堵住了我们往腊戍的路线。接到美国顾问和运输公司的指示,我不得不销毁剩余的汽油和卡车,把机场和仓库里剩下的东西全部烧掉。然后我登上了一艘装满难民的船,在巴莫下了船。我找到了一辆废弃的卡车,开着它到达中国边境。在绕行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几次日军的伏击,返回的路途十分艰险。于是我不得不抛弃卡车,在荒野中游荡。在伊洛瓦底江上呆了三天后,我与其他中国军人会合,一起向印度进发……"
1939年28岁时离开新加坡的柏成传上尉介绍说,"回到中国的三年半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进过房间睡过,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睡在病床上,我们的行李都带在身上,我们睡在车上。车上有军需品,我们就铺上毯子睡在上面。经常有日本飞机俯冲下来用机枪打我们……" 柏成传是战后成功回国的幸运儿之一。2005年,他在新加坡去世。
关闭缅甸路
1942年1月,日军第15军在饭田中将的带领下进驻泰国北部,并越过丛林环绕的山脉向缅甸南部发起进攻。日军入侵缅甸的原因之一是缅甸公路,它帮助中国军队提供了急需的援助和军需。日军自然希望切断这一环节。最终,日军在1942年5月前占领了缅甸,盟军退往印度。中国的陆路补给线由此被有效切断。
盟军 "欧洲第一 "战略的成功,需要将中国留在战争中,牵制住100多万日军,否则可能威胁盟军在太平洋的战略防御。1942年2月25日,罗斯福总统写信给乔治-C-马歇尔将军,称 "保持通往中国的通道畅通是最紧迫的",并承诺对中国进行空运补给。当缅甸被占领后,美国和其他盟国领导人同意直接在阿萨姆(印度)和昆明之间组织持续的空中补给。美国陆军空军的货机,主要是柯蒂斯C-46型飞机,将这些补给品飞越 "驼峰",即喜马拉雅山的东端,持续供应重庆。
废弃
缅甸公路被切断后,南洋运输志愿队解体。大约两百名司机被派往英属印度,而一些人则加入了中国军队,继续对日作战。少数人被派去接受间谍训练,然后开始在泰国和印度支那执行间谍任务。但大多数志愿者只是下岗,任其自生自灭,生活贫困。
有些人后来被转移到一个再培训中心,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援助。该中心恶劣的生活条件迫使许多人离开,其中大多数人由于受到当地人的歧视而找不到工作,只能在街头乞讨。这些志愿者的命运和前途微妙地悬在了一起。1943年9月,陈嘉庚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侯世焕将许多流离失所的南洋志愿者安置在下关、大理两镇。3个月后,他到福建省与当地华侨领袖会面,协调成立 "云南华侨互助会",为离散的志愿者提供援助。1944年1月20日,他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为该会筹集了50万元,当时该会约有700名会员。虽然国民党政府答应给予财政支持,但钱一直没有到账。大部分资金由缅甸华侨领袖胡春雨慷慨的私人捐款支付。1944年初,有限的官方援助终于到来,贵州交通局在贵州设立了一个再培训中心,并为大约110名志愿者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
战后,据估计,约有三分之一的南洋志愿者在战争中丧生,约有千人因各种原因在中国定居。许多人死于危险的缅甸公路上的事故、疟疾以及日军的空袭。还有一些人在缅甸沦陷后被日本人抓住并处决。
据记载,在3200名志愿者中,有1154人回国。遣返这剩下的1,154名志愿者并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的两个阶段的过程:首先,国民党政府提供交通工具,将他们从目前的地点带到出发港(广州、汕头、厦门和上海);其次,他们将登上现有的商船回到东南亚的理想停靠港,包括新加坡。所有登记在册的志愿者都会获得一枚小小的勋章。终于,在1946年10月26日,第一批南洋志愿者踏上了归途。
虽然关于南洋志愿者的英雄事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也被拍成了纪录片,但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还是比较少。曾拍摄过南阳交通志愿者纪录片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实频道导演张斌,称这个群体为 "被遗忘的爱国者"。
03 Lucius Tan
曾生活在中国
Lived in China
新加坡帮助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是我们祖先的土地。我们就从20世纪开始说起吧。
新加坡社会领袖张永福(顺便说一下,他是新加坡现任副总理张志贤的曾祖父)允许孙中山在新加坡建立东南亚通门湖基地,孙中山在那里策划了多次反清起义(辛亥革命的3次起义都是在那里策划的),也有很多募捐活动。
二战期间,新加坡华侨以多种方式援助中国。为抗日战争筹集了数百万元。我们还派出武器和一些志愿者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向中国捐赠最多的是来自3个地方,新加坡、马六甲、槟城。
这些社团通常要求捐款的数额是每个华侨华人一天的工资。新加坡是抗日募捐的中心。
这些组织还抵制日货,组织日资企业罢工,导致日资生产大幅下降。飞机、卡车、医疗用品和食品等设备也被捐赠给中国作为援助。
由于日本关闭了中国的港口,物资只能通过缅甸到达,所以有3913名华人司机也自愿到中国工作,运送作战和医疗物资。另外,对于那些质疑我们只援助国民党的人,请看下面的图片。陈嘉庚是新加坡人,在中国有困难的时候,倾其所有援助中国。
当日本入侵新加坡,打败英国人后,他们举行了肃清大屠杀,以清除华人中的敌对分子,因为他们愤怒新加坡华人为中国抗日提供大量的援助。从屠杀人数占人口的比例来看,肃清大屠杀比南京大屠杀杀的人更多。附带一提的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这期间差点被杀,侥幸逃过一劫。
快到中国开放特区的时候。大部分的投资来自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向中国提供技术、资金、投资知识等。
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了,你可以读一读邓先生在1978年访问新加坡,以及新加坡如何通过这些年帮助中国培养了许多官员。李光耀在他的书中说,邓先生在1978年提出了与新加坡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李光耀表示,出于政治考虑,我们只能是东南亚地区最后一个与中国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国家。
新加坡也为中国人提供了很多奖学金,让他们去学习。
我认为新加坡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好朋友,任何人都希望与我们建立互利关系。
04 Andreas Mihardja
哥廷根乔治-奥古斯特大学博士(1969年)
PhD from Georg-August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1969)
新加坡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19世纪末,荷兰和英国进口了许多中国工人,在新加坡的橡胶种植园和矿场工作,包括邦加岛,比里顿岛。当时,这些地区以开采锡而闻名,这种原子序数为50的元素是唯一可以用于罐头的金属。铁板被涂上一层很薄的锡膜,用于罐头食品。中国工人也被英国人用于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这是汽车移动和制造业需要的商品。
当然,他们只是男人,在合同期结束后,他们与当地的马来人结婚。他们中的一些人越来越富有,比如橡胶大王陈嘉庚[1874-1961]和糖业大亨黄仲涵[1866-1924]。
这两个人虽然生活在国外,但由于他们的过去,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黄仲涵的独生女嫁给了中国驻欧美大使顾维钧,他是中国在国际联盟的代表。1924年,黄仲涵在新加坡逝世。
陈嘉庚比黄仲涵更爱国。陈嘉庚以东南亚华人社团的资金和硬件支持1911年的辛亥革命。他还帮助资助了蒋总统的北伐。但最重要的是中日战争[1937-1945]的资金和人力[志愿者],战后他用他的资金在上海、厦门、广洲和香港建立学校。厦门的陈嘉庚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他还帮助资助遣返被苏加诺赶出印尼的华侨,并将他们安置在福建省的茶园。
陈嘉庚在福建去世,因为他在印尼流亡后被英国政府[1950]禁止进入新加坡。陈嘉庚是一个爱中国者,他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招募志愿者与日军作战。当日军进入这一地区时,由于日军的间谍活动,造成了新加坡肃清的种族灭绝事件。陈嘉庚在中国是抗战老兵,被中国授予革命勋章并国葬。
05 Ian Song
新加坡武装部队的NSF;就读于英华学校;住在新加坡
NSF at Singapore Armed Forces (SAF); Studied at Anglo-Chinese School; Lives in Singapore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穷困的时候,新加坡是为数不多的积极与中国合作、投资的国家之一。这是由已故的李先生和邓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带来的。
上个世纪,西方国家都在排挤中国。只有新加坡不顾邻国的强烈反对,与他们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九十年代,新加坡挺身而出,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传授我们的专业知识,也是为了表明我们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当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李光耀亲自站在全体西方代表面前,告诉他们不要排斥中国,劝说他们接受中国加入国际大家庭。
当中国遭遇重大污染问题时,新加坡出面建设天津生态城。
当中国打算启动他们的 "一带一路 "项目时,是新加坡建议把他们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带连接起来。
中国 "一带一路 "项目33%的对外投资都是通过新加坡来的。在进入 "一带一路 "的所有外来投资中,85%来自新加坡。
新加坡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
我想说的就这么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