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晨,新加坡一代船王张允中(Chang Yun Chung)在睡梦中离世,享年102岁。


(金门县长杨镇浯发唁电致哀)
张允中曾是世上年龄最大的富豪。2019年3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出炉,时年101岁的张允中再次入选,坐拥21亿美元身家,位居新加坡富豪第12位,是年龄最大的亿万富豪。
他创办的太平船务,是世界上第10大货柜航运公司。

福布斯官网截图 张允中的一生,充满传奇。 一切都要从三件历史大事说起。
如果没有这三件历史大事,张允中传奇可能需要改写。
第一件历史大事:
1819年新加坡开埠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海事强国——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控制印度、爪哇和马六甲海峡这一地区的海上贸易。
18世纪,英国开始在马来群岛建立殖民地。1818年末,驻跸加尔各答的英属印度总督哈斯丁授权史丹福·莱佛士到马来半岛寻找合适的港口,以抗衡荷兰的东南亚海上霸权。

1819年1月底,莱佛士在考察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莱佛士与天猛公签约,准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设立自由港。
此为新加坡之开埠。

新加坡开埠后,莱佛士采取发展商业与贸易的政策,新加坡发展甚快,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入。1826年,东印度公司把新加坡、槟榔屿和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亦称叻屿呷或三州府。海峡殖民地首府初时设于槟城,1832年迁往新加坡。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发展。

(1850年前后的新加坡河河口。图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当时许多移民前来新加坡从事锡矿开采、橡胶园开辟、烟草种植、香料栽培,还进行城市、码头、港口、道路等大量建设。除了华人,当时来到新加坡的还有来自印度、阿拉伯、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各色人等,形成了新加坡社会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雏形。
如果没有1819年莱佛士开埠,不会有后来的新加坡。
第二件历史大事:
1860年《北京条约》 十四世纪,中国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所造船舶可以航行到日本、东南亚。
洪武四年(1371年)年末,为了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明廷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居民私自出海。有明一代,是中国历史一海禁最严的朝代,除了特定时期,如朝廷主持的郑和下西洋和“隆庆开关”时期,大部分时间实施海禁。到了清朝,比起明朝是宽松许多,但大部分时间仍是实施海禁的。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大清分别与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各自签订的战败条约。其中,跟英国签署的《中英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苦力。

(《中英北京条约》签约会场)

(《北京条约》,复制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图源:香港特区政府)
华工出洋由此合法化。
落番
此后一百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天灾人祸不断。相对于中国来说,当时的南洋商业发达、治安良好、往来便利,吸引青年出洋筑梦。东南沿海省份的大批中国人于是下南洋谋生。
福建移民把南下南洋称为“过番”或“落番”。“落”者,虽指南下,但暗含自高往低之意;“番”者,化外之地;自称“过番客”,意指到番邦只不过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非长久打算,因此自己的身份是“客”,既有“奔走各地讨生活的人”的意思,也有相对于“主”的“外来或寄居的人”之意。从“落番”、“过番客”等表述,可见身在“番邦”心在汉,心理上始终以中国为中心和归宿。

(“侵欠人债满满是,被人辱骂无了时”——当年的《过番歌》,唱尽南来苦力的艰辛与悲苦)
这一百年间落番的百万华人当中,有一人叫张文夏。
张文夏是村长的儿子,出生于1896年。
1934年,38岁的张文夏落番,来到新加坡当跌打医师。
传说中的金门
张文夏是金门沙尾镇(今称沙美镇)人氏。
提起金门,有些人说是“台湾金门”,其实是误解。
金门自古以来就是福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即便今天的金门岛上,仍存在一个“福建省政府”。

(金门岛上的“福建省政府”大楼,2013年12月新加坡、马来西亚祖籍金门的青少年返乡寻根,“省政府”还出面接待。摄影/许振义)

小科普
1949年底,国民党政府撤退至台湾,政府驻地常设在台北。众所周知,台北方面今天实际控制两个省,一个是台湾省,另一个是“福建省”,但“福建省”实际控制的只有两个县——金门县和连江县。在1998年之后,无论“台湾省”或“福建省”皆成为行政院的派出机关,行政院不再派任省政府主席,没有员额,没有预算,省政府形同裁撤,只是名义存在。
但,即便只是名义存在,金门县仍是福建省金门县,不是台湾金门。
另,在文化(饮食、建筑、方言等)和地理上,金门与福建密不可分。

张允中落番
言归正传。
1918年,张文夏长子在金门沙尾镇(今称沙美镇)出生,取名允中。秀才出身的外公家里藏了很多古书,因此张允中从小就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张允中在金门和厦门大同中学完成学业之后返回金门,在私立金沙小学任教。他爱好运动,任教期间曾购置篮球架,发展篮球运动。
1937年3月,他率领排球队与桌球队参加私立金门中学所举办的全县运动会比赛,荣获径赛100米、200米、400米第一名,排球队则荣获亚军,桌球个人组得季军。 乱世出英雄。年少的张允中报考中国空军飞行员,立志报国于疆场,无奈报考后,军队迟迟没有消息,只能作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金门、厦门被日军占领。张允中当时19岁,来到新加坡投靠当时已另娶姨太太的父亲,在堂叔经营的进出口公司当学徒。母亲黄玉燕后来也带着两名弟弟张允崇、张允伏来到新加坡。
初到新加坡,张允中在堂叔的贸易行当学徒,后来在张氏公会担任秘书,再后来,到了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一所小学,教了一年的书。

小科普
1845年至1939年,新加坡使用由海峡殖民地发行的叻币作为流通货币,1940年后,新加坡跟随马来亚使用马来亚元。1942年被日军占领后,被迫使用由日本军政府发行俗称“香蕉钞”的日本军用手票。【勿混淆“马来亚元”与“马币”】
1940年,张允中第一次学做生意。当时母亲给了他1500马来亚元,让他北上马六甲和大舅创业,设立买卖土产的九八行,名为培元公司。他大舅有艘机动船,经常川行于马六甲和苏门答腊之间,运载海产干粮。张允中经常随船出行,开始接触大海,为日后开拓航运事业奠下基础。
小科普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及马来亚半岛锡业和树胶业的发达,带动了新加坡的国际贸易,也催生了九八行,即代客户批发土产如树胶、胡椒,征收佣金百分之二的贸易行。大华银行黄祖耀之父黄庆昌,就设有庆隆有限公司,以树胶、胡椒等为主要商品。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之后,为报复新加坡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以及华侨对日军的抵抗行动,日本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对新加坡华人执行“肃清行动”,实为大屠杀。张文夏被列为“爱国医事人员”,在一次日军“大检证”时失踪,后来才知道被害。
张允中自己则因为接济马六甲的抗日游击队,被日本宪兵逮捕,关在牢里长达9个月,直到日本投降才重获自由。
投身船务
培元公司荡然无存,张允中回到新加坡,租二舅的办事处设立振兴贸易公司。当时,印尼争取独立斗争,海上船舶往来常会受阻,货物也因此堆积如山,让他联想将来船务应是一项很有前途的行业。
经友人介绍,张允中买了一艘二手木制帆船,开始做起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棉兰勿老湾的物物交换生意,用白糖和日用品换印尼的橡胶。

他的船只遭遇过各种磨难——为避开当时掌控印尼的荷兰海军的封锁,两天航程却得用一个半月才能完成;船只触礁,货物损失一半;遭遇海盗,当时张允中还想与海盗拼一拼,但船长被海盗开枪射中,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海盗将货物抢光。这次恐怖的遭遇最终迫使张允中放弃了这门生意。
1948年,在好友吴必昌的推荐下,张允中加入郑氏三兄弟的泰兴源兄弟公司,担任经理,主持公司业务。那一年他30岁。
郑氏三兄弟郑祺福、郑祺泰和郑福源来自印尼巨港,泰兴源原本以土产买卖起家,后来改做航运,公司也易名为祺福船务公司。
当时,航运界完全是由外国人垄断,新加坡本地船务公司刚刚起步,大多没有本身的船舶,因此只做些代理业务。张允中认为,船务公司要是没有自己的船舶,经营的基础是不稳固的,而且发展前景也不乐观。
于是,他向老板建议购置自己的船舶,航行东南亚近海以及中东。
中国批准:由新加坡船务公司 经营中国往返中东航线
1956年,张允中以祺福船务公司总经理身份,在中国外交部邀请下,参加新马四大民族百人商业考察团,到中国考察访问长达两个月。
他与中国政府就船务合作的条件进行谈判。和中国交通部官员谈判后,中国政府同意让祺福船务经营中国与中东之间的贸易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