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让我有些困惑的是,在南岸,保留了原有的河岸台阶,且相当险峻,却没有修筑必要的防护栏杆。遇上雨天,游人,尤其是小孩,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安全隐患。)

3
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白沙浮
白沙浮,号称“让最愤世嫉俗的购物者流连忘返”的商业中心,坐落于新加坡著名的白沙浮街区,前身是lluma购物中心,由新加坡最富国际名声的建筑事务所——WOHA设计。

据悉,极具艺术感的水晶网媒体墙立面的设计初衷,是希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夜生活区,让游人在熙熙攘攘的大楼中,一眼就能望见lluma。墙体上镶满了宝石状的聚碳酸酯材料小固件,并在节能灯泡中置入了反射镜。墙立面被建筑师处理成堆叠的、波浪起伏的条带,并辅以悬伸的花园和露台。白天,在太阳光的映射下整个墙体闪闪发光;到了夜晚,万灯齐放更是绚灿异常。


作为新加坡第一个城市零售娱乐中心,白沙浮可谓名声在外,一度成为国内商业地产操盘借鉴的经典案例。事实上,即便是“出生”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白沙浮也并不具备商业地产的天然优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并非是打造零售商业中心的优选之地。
李嘉诚曾有一个著名论断:“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商业地产讲求区位氛围,背后的实质,是对目标人群的吸引。因此,“抱团”发展、互竞互促,是商业地产的优先诉求,呈现出的典型产品便是:商圈(如北京的西单、王府井)与综合体(最典型的万达广场)。
而白沙浮商业中心所在的整个白沙浮街区,主要还是以艺术、教育类功能定位为主,新加坡艺术中心和博物馆让这个区域充满了“艺术气息”,商业氛围却显得较为单薄。也正因为如此,华丽登场的lluma购物中心,逐渐经营不善而被迫歇业,最终落得被凯德收购的命运。
但凡从事过商业地产行业的人都清楚,商场的生命力主要来自于交通动线的设置以及由此实现的人流引导,而对于空间的分割与联接,恰是新加坡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拿手好菜。
白沙浮的一层与周边街道形成一个连续的路网,行人可以极为便利的从各个方向进入商场;二层修建了人行天桥,跨越道路直接与临近的项目相连。商场所有的通道都通向一个高40m 的主厅,第三层设计了一个跃层挑空的城市广场,而屋顶则设置了剧场、咖啡厅,宽敞的活动空间,郁郁葱葱的露天植被,透过平台中央的玻璃天窗,中庭的精致一览无余。整个商场内部呈现的街区化景观,给人带来强烈的代入感。

据介绍,整个商场 60%的面积被用于设置娱乐场所,强调表演和展览空间的组合,打破了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站式购物”商业形态。也正是这种业态配比,白沙浮打造了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城市生活休闲中心。
倘若从纯粹坪效的角度,白沙浮在整体的空间布局上,无疑存在极大的败笔:挑空的城市广场,以及宽敞的活动空间,都极大的降低了租金收益。但这些举措正是实现lluma起死回生的关键所在:基于客户需求提升消费体验,回归商业本质。
或许这也正是国内依然鲜见同类商业中心的原因所在,众多地产商对白沙浮趋之若鹜朝拜纷纷,又前赴后继的倒在了精明的财务算计之中。时至今日,我们的商场擅长的,依旧是年复一年地在每个服务员胸口挂上一个笑脸,并四处张贴制作精美的标语:客户之满意乃吾之动力!

新加坡初生时,只是东印度公司一个地位不甚稳固的贸易站点。但这个公司完成使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后,新加坡却顽强的存活了下来。从不甚情愿地被接受为王室直辖殖民地,逐步繁荣发展起来,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最兴盛的港口之一。而且它也比大英帝国更长寿,在这个帝国解体之后,它一度可能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纽约,却又在新马仓促分家之后,被独自丢下,成为一个似乎根本无法自立存活下去的孤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它不仅独立了,而且还活的越来越好——这似乎违背了几个世纪以来,所有被人们公认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既有规律。也正是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还在继续探索并引领着世界商业发展的潮流。
借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它所创造的商业发展模式,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一如被国人反复朝拜的白沙浮,一如让党国心驰神往的淡马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