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加坡看齐!深圳楼市巨变

2020年09月05日   •   9576次阅读

新加坡最引以为傲的组屋制度又迎来了新的知名学生。

近日,深圳首次公开表态要对标新加坡,学习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实现“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住房制度的精髓是什么,深圳又将怎样学习?

中国最高房价的深圳楼市真的会有巨变吗?

01. 深圳这次要来真的

“来了就是深圳人”,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能让深圳成为美好居住和工作的城市。

继两年前深圳首次提出2035年住房计划后,深圳官方再次向外界传递了建设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信息。

8月28日,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局长张学凡公开演讲透露,深圳要学习新加坡,未来深圳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目标是让深圳60%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为此将加大住房供应,推进大规模住房建设。

然而深圳的现实却是,70%多的人仍然居住在城中村,人均住房面积也在国家和广东省的最低标准线之下;住房供地严重不足,住房只占土地供应的22.6%,之前的供地计划常常不能完成。

未来,深圳能否兑现自己的承诺,还是要看土地供应和住房供应体系能否突破。

不过,张学凡透露的信息,结合此前“深八条”新政的实施,可以让人看到深圳调控楼市的决心,在稳定市场和增加供应上同时用力,深圳的楼市、房价稳定可期。

这也是深圳第一次明确公开的官方表态,在住房供应体系方面学习、对标新加坡。

张学凡表示,

深圳全市住房累计数量达到1068万套、6.12亿平方米,人均面积27.8平方米,还没有达到国家和广东省的最低标准线。主要原因是深圳还有70%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积的54%左右。

深圳商品房供应量更是少得可怜,按套数来算不足20%,按面积来算也只有28%左右。根据深圳市住建局《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18年深圳商品住宅总建筑面积为1.69亿平方米,共计187.9万套。

而深圳每年净流入人口40-50万,房地产需求量仍很大。

房地产长效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覆蓋全社会的稳定住房供应体系,核心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住房。

张学凡强调,

深圳要学习新加坡,提出“六比四”的住房比例。作为一线城市代表的深圳,住房建设方面的长远目标是,有60%的深圳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公共住房。

深圳对标的新加坡模式,起源于新加坡从1964年开始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新加坡政府鼓励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购买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

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以政府组屋为主、市场化的私人房产为辅的住房体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显示,早在2016年,新加坡便有高达82%的公民居住在组屋里,也就是说,新加坡的政策性住房与商品房比例约为“8:2”。

事实上,这不是深圳第一次提出6:4的比例。早在2018年6月,深圳曾发文,明确了面向未来(2018年至2035年)的住房发展目标,计划未来18年提供170万套住房,并将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定为2:2:2:4。

为此,深圳提出一个大规模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这两大块。

张学凡表示,公共租赁住房目标为110万套,深圳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将通过5年甚至8年补短板,力争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地缓解,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而商品房方面,深圳今年房地产开发量是去年的2倍,是十年来总量最高的一次,过去10年最高峰的2013年是913万平方米,而今年是1200万平方米,是过去10年平均数的2倍,目的就是补齐供给不平衡的短板。

此外,张学凡透露,过去的房地产调控以行政手段为主,从现在开始是行政与经济手段并存,将来还会慢慢过渡到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式。

“深八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相比过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2020年7月15日出台的“深八条”新政,行政与经济手段并存。

如金融信贷方面,完善了差别化住房信贷的措施,无房三成首付,有商品房贷款记录的五成首付(非普通住宅六成),二套房首付则需要七成(非普通住宅八成);再如税收方面,更新二手房交易计税参考价格,使计税参考价格更接近市场价格,同时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等等都属于经济手段,

深圳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特别是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在政策上的“先行示范”作用更加突出。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此次深圳对住房模式的明确,对于后续尤其是“十四五”深圳房地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意味着深圳楼市、甚至全国楼市格局将会面临巨变。

02. 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

深圳想要对标学习的新加坡“组屋制度”,你了解多少呢?

新加坡组屋的房价在300-700每平方尺,换算成人民币大概1万6到3万6每平方米。大概占房地产市场的80%。也就是说新加坡有80%的人可以住在房价不高且稳定的组屋里。

新加坡的政府组屋,分布全岛各地。每栋组屋一般是十多层楼高,属于较密集型建筑。但是,新加坡建屋局十分注重房屋的位置分布。每个小区内的组屋常以前后错落、或者高矮不一的方式排开,避免形成香港组屋式的“房屋墙”。

同时,组屋的采光和通风一般都很好,每一层都由一条半开放式的走廊连接。因此,身处组屋的人们,同样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和自然空间,不受较高密度人口分布干扰。

新加坡组屋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其齐全的周边设施。每个组屋区附近,都设有商场、电影院、图书馆、养老院、社区医疗、食阁、办公楼、学校、交通枢纽等建筑设施。

如果说30年前的旧组屋在基础设施方面确实比不上商品公寓的话,2017年之后的新组屋BTO,和公寓的差别已经不大了。除了没有游泳池和健身房之外,其他设施基本都有。而且一样装修的漂漂亮亮,拎包入住。

只不过,新的组屋BTO购买限制就更多了。

单身的新加坡公民只能买三房式(两个卧室)的房子。只有结婚了的新加坡公民可以买大套的。而且还要抽签。抽不到,就没有。也就是说连新加坡本地人也不是想买就能买的。

优质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而且因为新加坡组屋不是商品房,组屋的定价由政府管控,对工薪阶层还是很友好的。

同时,还有相关顶薪政策限制,如果你要是太有钱了,也不能购买组屋。

2019年最新政策,申请新组屋的家庭月入顶限从12000新币调高至14000新币。购买新组屋的单身者月入顶限从6000新币上调至7000新币。申请执行共管公寓的家庭月入顶限则从14000新币上调至16000新币。

而且每个新加坡家庭都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结婚之前,夫妻双方各自有一套组屋。政府会要求卖掉一套。不卖不行。除非,屋子是和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联名买的,卖掉父母会没有屋子住。而且双方都得是这种情况。任何一方不是的话,还是要卖房子。

这样就基本完全遏制了囤积新房和炒新房的可能性,在这里,不得不为新加坡政府控制HDB价格的良苦用心点赞。

虽然组屋政策有身份的限制,但是对于新加坡本国公民来说,确实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这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任重道远的任务。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在城市里买得起房呢?

03. 房价到底会不会跌?

在张学凡8月底的最新表态之前,7月15日推出的“深八条”实施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对楼市的调控效果怎么样?房价降了吗?

很遗憾的是,深圳的房价居然不降反升!

火爆都不足以形容,唯有魔幻二字较为恰当。

一楼盘仅仅开盘两天,就售出90%的房源;一楼盘将银行存款不足80万的购房者拒之门外,售楼部已久人头攒动;一楼盘推行积分诚意登记,总共才556套房,却有2.6万人参与诚意登记,据说是深圳40年来认筹人数最高。

到处都是打新的人。

在光明区的一处“网红”新盘,选择在调控新政发布后公开认筹,网上预约认筹一度“大塞车”,工作人员表示只能在规定时间内前来现场认筹。有准备打新的购房者表示,“调控新政下有房票的人少了,特别是外地炒房客也少了,说不定新房还比较好买。”

打新有多爽?

在深圳,你应该知道“打新到手,稳赚200万”的说法。

据深圳市住建局数据,8月3-9日,深圳共网签1036套一手住宅,日均成交148套,成交连续2周上涨,是近8周以来首次突破4位数,环比大涨24.4%。

调控在挤出部分炒房客之后,还发挥了催热市场的作用,反而推动着那些犹豫观望的购房者以最快的速度“上车”,这与人们的预期似乎背道而驰。

起初,正是因为深圳市场太过于火爆,抢房的人太多了,大家才希望出台政策来改变这一现状。而一个多月后,现实却更加魔幻。

有人说,政策永远只是一个调节性工具,最终决定市场走向的还是供求关系。供求不变,买房逻辑就不会变。深圳楼市就像停大卡车,停得慢是因为有惯性,猛刹车也还会往前俯冲。所以深圳楼市还是会继续往前,只是速度慢一下了。

归根结底,楼市房价刹不住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想买房的太多了,而房源太少。只有增加房源供给才是符合市场经济的最佳控制房价方式。

当然深圳市政府和智库们不会不明白这点,只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深圳住房体系的改变,仍在艰难实践中。

事实上,深圳此前的土地和住房供应计划大部分都未实现。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深圳“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大量的住房规划,但最后都没有实现,特别是保障房和人才房。

十三计划也大部分没有完成。《深圳市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显示,2016-2019年底,深圳市商品住房用地累计供应510.7公顷,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90%;累计供地拟建设商品住房26.27万套,仅完成“十三五”规划指标75%。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0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3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帮94年闺女在新加坡找对象?这届网友的评论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前晚!新加坡全岛突然变成红色!实拍上百张图片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加征高达3521%的“天价关税”!背后隐藏的三重战略意图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379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7695次阅读
提名站候选人致谢词 出现各种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阅读
新加坡商场突发玻璃坠落事故:6 人受伤,现场目击者回忆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