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同年龄组的宗教人口分析
我们使用2015年新加坡综合住户调查数据计算了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宗教信仰状况,这里将年龄划分成15~19岁、20~44岁、45~64岁和65岁及以上4个年龄段,然后计算不同年龄段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口比例,并相应计算了按年龄段和按宗教类别的合计百分比,具体分布情况见表5。首先,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宗教人口结构来分析,在15~19岁、20~44岁和45~64岁年龄组中,都是佛教、无宗教信仰和伊斯兰教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在65岁及以上年龄组中,则是佛教、道教和无宗教信仰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如果排除无宗教信仰情况,15~19岁组则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21]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20~44岁组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45~64岁组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65岁及以上是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其次,从不同宗教中各年龄段人口比重来看,在各宗教信仰中,基本都是20~44岁和45~64岁组的人口比重最大,其次是65岁及以上年龄组,最后是15~19岁组。这种情况同新加坡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同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随年龄而发展,年少时接触宗教,受到宗教社会化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宗教信仰越发牢固,一般较难改变。

3.不同种族的宗教人口分析
基于不同种族人口结构分析和不同年龄组的宗教人口分析发现,宗教似乎同种族之间存在关联,为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下文将对不同种族的宗教人口分布进行分析。表6是使用2015年新加坡综合住户调查数据来计算15岁及以上不同种族常住居民的各主要宗教比重情况,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各种族主要的宗教信仰,如华人中有42.29%的人信奉佛教,马来人中有高达99.2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中有59.86%的人信奉印度教,其他种族中则有55.98%的人信奉基督教,因此可以说宗教确实同种族存在关联。为进一步确证这个关系,我们对相关汇总数据进行了列联表分析[22],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统计检验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而且两者间的克莱姆V系数(Cramer’s V)的数值达到了0.71,这说明宗教和种族之间高度相关。

新加坡种族和宗教群体的价值观分析
(一)问题、数据和方法
1.研究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定宗教受到种族的影响,也即一个种族有其特别的宗教信仰及其特征,或者像新加坡华人那样以佛教为主,辅之以道教和天主教;或者像马来人那样几乎只信仰伊斯兰教,但这都是以种族内部而论。我们已经知道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但同时保持宗教宽容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但种族和宗教的差别会否导致不同种族、不同宗教间的价值观差异?既然新加坡政府已经颁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它的效果到底如何,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众间是否会出现价值观趋同现象?无论是价值观趋同还是价值观保持显著的多元化态势,宗教在其中的作用如何?上述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新加坡宗教和谐时感兴趣的内容,本文试图能够从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关系角度获得答案。
2.数据来源
已经有研究尝试寻找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或共享价值观[23],此类研究从描述统计的角度而言,确实发现国家或社会间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在国家或社会内部,这些共同价值观是否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作是国家或社会间是否存在共同价值观的前提。种族和宗教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人口分化和社会文化分化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同价值观以及共同价值观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对此,本部分将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中的新加坡样本,对新加坡不同种族和宗教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WVS是一个连续的专题调查,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第七轮调查,其中新加坡最新的数据是2012年开展第六轮调查时搜集的,关于该调查的基本介绍可以参看笔者的一个相关研究[24],也可以访问该调查项目的官方网页[25]。
3.分析方法
作为一项量化比较研究,本文主要使用列联表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间进行价值观比较分析。这里使用的主要数据是对价值观的测量结果,测量方法是通过陈述人生目标或者期望来建立一个人物肖像,并让调查对象评价自己与肖像间的相似程度,测量的结果分别是完全不像我、不像我、有一点像我、有点像我、像我、非常像我,上述结果对应1~6分来计分。价值观的维度则包括自我导向、权力、安全、享乐主义、仁慈、成就、刺激、服从、普遍主义、传统10个方面。
4.样本概况
在正式分析之前,我们就样本的人口特征作一简单描述。首先,样本中包含1972名受访者,其中男性有889人,占45.08%;女性有1083人,占54.92%。其次,平均年龄为41.9岁[26],样本中的最小年龄者为18岁,最大年龄者为89岁。再次,样本的种族构成为:华人1440人,占73.02%;马来人289人,占14.66%;南亚人[27]214人,占10.85%;欧亚(混血)人有9人,占0.46%;白种人3人,占0.15%;其他种族17人,占0.86%。最后,样本的宗教构成为:佛教532人,占26.98%;道教154人,占7.81%;伊斯兰教324人,占16.43%;印度教143人,占7.25%;天主教133人,占6.74%;其他基督教214人,占10.85%;犹太教3人,占0.15%;其他宗教有90人,占4.56%;还有375人没有宗教信仰,占19.02%。将该样本的人口特征分布同新加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WVS的2012年样本中华人比例稍低一点,而马来人和南亚人的比例稍高一点,从种族构成来看,2012年样本同2010年人口普查的情况差别不大。但是由于华人的比重略低,宗教构成中佛教和道教的比例稍低一些,而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比例稍高一些。
(二)不同种族的价值观分析
1.信度检验
施瓦茨价值观量表在全球不同地区的研究中已被发现具有较好的测量信度,此处我们通过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来评判其对新加坡样本的适用性,针对所有样本的信度分析表明其信度较高,克朗巴哈系数值达到0.77。不同种族的子样本的信度水平略有差异,其中华人、马来人和其他种族的信度水平整体较高,南亚人的信度水平稍低,但整体都达到了0.7及以上。我们同时计算了价值观量表中分项条目的克朗巴哈系数值,结果显示华人和马来人在各项陈述中的测量信度都较高,但南亚人在所有陈述中的克朗巴哈系数则刚刚达到0.7的水平,说明其信度水平一般,但该量表仍可使用,而其他种族中有若干陈述的测量信度也是如此。不同种族样本的分项克朗巴哈系数值分别见表7、表8、表9和表10。


2.描述统计
我们分别计算了华人、马来人、南亚人和其他种族在施瓦茨价值观量表上的逐项得分情况,通过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指标来分析不同种族最认同和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于华人样本来说,最认同的价值观依次是安全、仁慈和服从,而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则依次是刺激、权力和享乐主义。对于马来人样本来说,最认同的价值观依次是安全、传统和仁慈,而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则依次是权力、享乐主义和刺激。对于南亚人样本来说,最认同的价值观依次是安全、仁慈和传统,而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则依次是权力、享乐主义和刺激。对于其他种族样本来说,最认同的价值观依次是自我导向、成就和普遍主义,而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则依次是权力、享乐主义和刺激。
3.价值观得分的秩和检验
通过对新加坡3个主要种族及其他种族的施瓦茨价值观量表得分进行描述统计,我们初步发现华人、马来人和南亚人最认同的价值观非常接近,虽然在若干价值观量表项目上略有差异,如马来人和南亚人都是安全、传统和仁慈,而华人在安全和仁慈之外还多了服从。但是3个主要种族是否在所有价值观量表项目上得分都倾向一致,还需要统计检验来加以确认,所以接下来我们在3个主要种族中分别进行检验。在正式检验之前,我们首先检验了不同种族样本在各量表得分的分布形态,其中华人样本在几乎所有条目中的得分都不服从正态分布,而其余种族的样本在有些条目中的得分分布是正态的,有些则不是,因此我们统一使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来分析各样本得分的差异。
在自我导向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华人与南亚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权力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南亚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华人与马来人、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安全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华人与南亚人以及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享乐主义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华人与南亚人以及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仁慈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华人与南亚人、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华人与南亚人、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刺激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华人与南亚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服从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华人与南亚人以及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普遍主义倾向的得分上,华人与马来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华人与南亚人、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在传统倾向的得分上,马来人与南亚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华人与马来人、华人与南亚人之间有显著差异(见表11)。


(三)不同宗教群体的价值观分析
1.信度检验
不同种族的施瓦茨价值观量表得分不尽相同,通过秩和检验发现,安全、服从和享乐主义在3个主要种族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结合之前的描述统计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全和服从是3个主要种族都认同的价值观,而享乐主义则是他们都不认同的价值观。另外,虽然之前的分析显示宗教同种族的关联很紧密,但不同种族在施瓦茨价值观量表上的差异是否可以套用到宗教信仰方面,这还有待检验。因此,接下来我们转而分析不同宗教群体在施瓦茨价值观量表上的得分表现,我们首先判断该量表对不同宗教群体的适用性,克朗巴哈系数依然被用来作为评价信度水平的指标值。从表12可以看出,除了印度教信众样本在量表每项价值观倾向上的克朗巴哈系数值几乎都小于0.7之外,该量表对其他宗教群体样本的测量信度都是比较高的,如果只看该量表整体对印度教信众的测量信度,其克朗巴哈系数值也能达到0.703,说明尚具有一定的信度水平。


2.描述统计
受篇幅限制,本部分将不报告各宗教群体样本在每项价值观倾向上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只报告其平均值及标准差,由此我们也能了解各宗教群体样本最认同的价值观和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佛教信众来说,安全、仁慈和服从是其最认同的价值观,而刺激、权力和享乐主义是其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道教信众来说,安全、仁慈和服从是其最认同的价值观,而权力、刺激和自我导向是其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伊斯兰教信众来说,传统、安全和仁慈是其最认同的价值观,而权力、享乐主义和刺激是其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印度教信众来说,安全、仁慈和自我导向是其最认同的价值观,而享乐主义、权力和刺激是其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天主教信众来说,仁慈、自我导向和安全是其最认同的价值观,而权力、刺激和享乐主义是其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其他基督教信众来说,仁慈、安全和普遍主义是其最认同的价值观,而刺激、权力和享乐主义是其最不认同的价值观(见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