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生主編的刊物《南洋紀事報》視頻訪問4名年輕人,受訪者在視頻訪問中不會念「醜陋」「珍惜」等華文字,也不清楚「幸災樂禍」的意思,受訪學者認為,這不能代表新加坡華文水平,只顯示水平有不同層次。

根據報《南洋紀事報》道,根據2015年的住戶調查,新加坡在2015年有37%的華人家庭在家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比15年前多了12%。
該刊物針對調查訪問四名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都稱不常說華語,一名女生說只懂得幾個華文字如「糟糕」,另一名則說只有在買食物或搭德士時才會講華語。
記者在訪問中設計一些問題測試他們的華語能力,例如念出「醜陋」「雜亂」和「珍惜」三個字,但四人中只有一人能念出所有的字。
對於「幸災樂禍」的意思,他們大概能解釋,但可看出對自己的答案不很確定。
訪問最後讓他們將一些英文字如"hippo"(河馬)譯成中文,但有人竟音譯成「宜坡」,或只說是「動物」。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副主任陳志銳副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上述訪問雖不能代表所有年輕人,但可看出新加坡中文水平有不同層次,以及多數人的口語能力比書寫和閱讀能力強。
「
雖然有更多華人在家中說英語,但雙語家庭也增加,加上生活周遭有華語廣播、娛樂和電視節目等,這都能讓年輕人接觸到華文。
」
他不贊同,上述報道提到新加坡年輕人的中文水平只處於懂得如何在點菜飯時說「這個」和「那個」等。
受訪大學生認為,儘管自己的華文水平不算好,但在新加坡只要能夠懂得基本詞彙溝通已足夠。

陳嘉儀(22歲,大三生)受訪時坦言,她使用華語交談時會摻雜英語,華文水平不高,但以新加坡水準來說,自認已算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