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誌願服務參與率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捐款率保持平穩
本地的志願服務參與率恢復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捐款率則保持平穩。
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對超過2000人進行的個人捐贈調查發現,有62%的人在過去12個月曾經捐款,和2021年、上一輪調查的60%不相上下。
另外,志願服務參與率從2021年的22%,顯著增加到去年的30%。這意味著,本地的志願服務率已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而這很大可能同防疫措施解除有關。
儘管如此,調查發現,捐款中位數和志願服務時間有下降的趨勢。捐款中位數比2021年少100元;個人平均志願服務時間則從12個小時,減少到九個小時。
調查也研究了可能影響人們從事慈善行為的一些因素,並發現,人們在年少時期從事慈善活動的經歷、是否關注社會時事、參與宗教活動等,都能鼓勵人們接觸公益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擔心陷入騙局以及對慈善機構的信任,也會間接影響他們的捐款行為。
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研究部副總監馬思睿指出,這說明人們對於自我保護的意識有所提升,但慈善機構必須做得更多,以取得公眾的信任。
「比如說,慈善機構平時就要非常努力的維繫自己的透明度和信譽,同時呢,在開展籌款活動的時候,可能可以儘量的利用一些有一定門檻的電子平台,比如說像Giving.sg,它首先要求慈善機構本身是註冊的,是正式的機構。」
除了慈善機構,馬思睿也提到學校和家庭扮演的重要角色。
「學校和家庭也非常重要,可以更多地讓孩子們接觸公益和志願服務,同時呢,也可以幫助他們養成關注社會問題的習慣。」
馬思睿也表示,除了傳統的捐款和志願服務之外,國人也正在探討通過其他方式行善;比如說,通過分享故事或自己的才華來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