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廊島,新加坡第二大島嶼
新加坡是一個位於東南亞地區的島國,總面積約733平方公里。新加坡領土包括新加坡島以及周邊63座島嶼,主島為新加坡島,面積約為630平方公里,達到了全國總面積的86%。

隨著新加坡不斷填海造陸,新加坡島一直在變大,占總面積的比例也在提高。新加坡計劃,在不遠的未來,會將主島新加坡島增加一百平方公里。除了主島新加坡島之外,新加坡的其他島嶼都比較小,那麼新加坡的第二大島嶼是哪一座呢?
現在新加坡的第二大島嶼名叫裕廊島,位於新加坡島西南部,面積約32平方公里,和主島相比差距懸殊,不過隨著新加坡填海造陸的發展,裕廊島也在不斷變大。

其實裕廊島是一座人工合成的島嶼,在新加坡啟動島嶼合併計劃之前,裕廊島所在地區有七座島嶼,分別是亞逸查灣島,巴高島,梅里茂島,亞逸美寶島,北塞島,沙克拉島,西拉耶島。
這七座島嶼的面積都非常小,總面積大約10平方公里。那麼新加坡為何要打造裕廊島呢?

第一,填海造陸傳統。填海造陸是新加坡的傳統,早在英國統治時期,新加坡就開始了填海造陸。新加坡扼守世界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優越。
英國控制新加坡之後,計劃將其打造成英國在東南亞的重要商業中心和軍事基地。但新加坡面積狹小,英國為了擴大土地面積,掀起了兩次填海造陸熱潮,為了填海,甚至剷平了新加坡的華利山、安祥山、厄士金山,以獲取填海用的砂石。

新加坡獨立後,經濟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現在新加坡總人口約564萬。隨著新加坡的發展,出現了用地緊張的問題,因此開始不斷填海造陸。
第二,缺乏工業用地。新加坡人多地少,居民生活占據了大片土地,工業用地則比較短缺,但新加坡的發展又離不開工業。
新加坡獨立之初,面臨著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缺乏資金等問題。為了推動經濟發展,新加坡樹立了工業優先的發展方向,想方設法推動工業發展。

具體計劃是,依靠港口優勢,首先發展航海相關工業,然後發展配套工業。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早在英國統治時期,已經建成了深水碼頭。
新加坡獨立後在新加坡島西南部投資新建大型港口,在港口附近建設大型工業區,發展配套工業。這片工業區原本是一片荒蕪之地,沼澤和丘陵密布,新加坡削平丘陵,平整土地,於1961年開始在此建設了裕廊工業區。

經過大約7年建設,到1968年,裕廊工業區的廠房、住房、配套的道路、供水、電力等設施完全建設完成。隨著工業區的建成,造船、鋼鐵、煉油等產業開始進駐裕廊工業區,後來新加坡將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都搬到了裕廊工業區。
現在裕廊工業區已經成為新加坡的工業基地,主要產業包括石化、修造船、工程機械等等。隨著新加坡的發展,裕廊工業區也出現了人多地狹的問題,急需工業用地。

第三,開發新的工業基地。由於裕廊工業區用地緊張,新加坡把目光投向了靠近裕廊工業區的七座小島。於是新加坡開始了島嶼合併計劃,新加坡從周邊國家進口大量砂石用於填海造陸,到2009年,完成了島嶼合併,面積從10平方公里擴大到了32平方公里,新的島嶼被命名為裕廊島,建成之後,成為了新加坡第二大島嶼。
裕廊島建成後,大量工業從裕廊工業區轉移到了裕廊島,特別是石化工業,現在裕廊島已經成為新加坡的煉油中心,建有很多煉油廠,還有原油儲存,壓縮天然氣儲存站。新加坡計劃將裕廊島打造成擁有尖端技術的石油化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