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新加坡人不能進中國!但拍攝手藝賜給我了一張「通行證」

2022年11月02日   •   3078次閱讀

編者按:愛拍照的文佐成把自己的業餘愛好變成了職業,從助理一路坐上了主管的位置,甚至還隨著李光耀先生隨訪去了二十幾個國家。這一路的心歷路程是怎樣的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文佐成 Mun Chor Seng

我在1958年加入馬來亞廣播電台的廣播部當廣播助理。當時的泛馬來亞廣播總部設在新加坡,檳城、怡保、吉隆坡和馬六甲都有分台。

我被送到位於吉隆坡的聯邦大廈接受兩個星期的培訓後,就馬上開始工作了。當時我的工作是協助播音員/製作人設置麥克風,在錄音室里調節他們錄音的聲量和平衡音頻。在他們進行錄音之前,我得確保留聲機和錄音設備處於良好的狀態。

1961年馮寶寶訪問新加坡廣播電台。

攝影——我的最愛

我從1958年到1962年擔任廣播助理的四年里,由於對攝影的濃厚興趣,我還協助廣播部拍攝一些活動照片,例如廣播名人和海外藝人到我們的錄音室訪問時,我都會抓緊機會。這些照片主要是刊登在《南洋廣播周刊》廣播雜誌。我因此收集了許多來訪藝人的照片,例如F1 賽車手Stirling Moss,香港童星馮寶寶,英國博學家 Tom Harrison和印尼歌唱組合 Blue Diamonds 等人。這是一項額外的工作,製作人如果選用了我的照片,每張會付我3元。試想當年我當廣播助理的月薪只有171元,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

當政府籌備設立電視台的時候,我抓住了機會,申請在新成立的「攝影與錄音組」里助理攝影師的職位。我很滿意這份工作,也對工作充滿了熱忱,就這樣,我在電視台待了36年。

攝影與錄音組

1962年11月成立「攝影與錄音組」時,我們只有五個人,主管是來自印度的攝影師。

在60、70年代RTS的外景攝製一直使用16毫米膠片攝影機。從1984 年開始使用錄像帶攝像機。三位攝像員(左到右)吳志祥、作者和S. Sariman。

作者(中)與SC Lim(右)乘船前往石巴迪島。

我們首先學習如何在暗房裡將膠片裝入攝影機的片盒。16毫米格式膠片通常有100英尺、200 英尺、400英尺和1200英尺的長度,我們會根據情況的需要選用不同長度的膠片。在外景拍攝現場,我們就用暗袋將400英尺的膠片裝載到攝影機的片盒裡。後來,我們購買了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16毫米膠片攝影機,當中有德國的 Arrif lex(16S, 16M 和 16BL 型),法國的Beaulieu R16ES 和Eclair NPR,美國的 Bell & Howell 70HR 和 Auricon Pro 600,瑞士的Bolex H-16,以及日本的佳能Scoopic MS。我們一直都在用這些攝影機直到1983年錄像帶攝像機面世。

最初,我還不能操作攝影機。我接受的培訓是協助攝影師在拍攝現場把100英尺的膠片裝進片軸,並將片盒固定在相機上,我的工作還有為攝影機電池充電,並為攝影器材和照明設備進行例行維護。這是為了確保攝影組出勤前所有必要的攝影器材都準備就緒。我就這樣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

攝影與錄音組主要是拍攝新聞、時事和綜合節目。如果我們同時接到多個外景拍攝任務,通常最先考慮的是新聞。

從1962年開始,我成為一名助理攝影,一直到了1968年才晉升為攝影師。當時,我多少已累積了本地和海外拍攝的經驗。在這期間我到了汶萊、馬來亞、北婆羅洲和砂拉越,拍攝關於成立馬來西亞聯邦的紀錄片。然後,發生了印尼對抗,我們到石巴迪島(Pulau Sebatik)拍攝節目。這個島嶼位於斗湖(Tawau)岸外,北部歸馬來西亞沙巴州管轄,南部屬於印度尼西亞東加里曼丹省。

1968年,我被委任為攝影與錄音組主管,並著手改善組裡的拍攝水平和技術。我很幸運得到了來自日本東京廣播電台的M T Komiyama 的協助,他是科倫坡計劃下的專家。我們招募了更多的見習攝影師,並由這位專家訓練。

在早期,我們所拍攝的素材,不同語言的節目製作人都能使用。後來隨著節目的分工越來越細,各語言節目組擁有他們各自的素材。我們也得為各個部門制定一個使用攝製隊的優先次序。通常新聞組會有最多的配額,其次是時事組,接著才是綜藝節目組,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必須同意這樣的資源分配。在後來的幾年中,有時候我們也會請特約攝影師來協助拍攝工作。

在我主管攝影組時,我的行政工作不斷地增加。我設計了一本記錄簿來記錄每天的任務和工作。它紀錄了當天各項任務的詳細信息,包括了攝影隊隊員的姓名以及影片用量。記錄簿設計得一目了然,所有的信息都在上面,這不但方便我寫報告,如果出了狀況我也容易追查問題的根源。

除了行政的工作,我仍然繼續拍攝的任務,尤其是那些重要而敏感的工作,製片人通常都會要求經驗豐富的人來拍攝。

1964年作者跟隨時任總理李光耀先生帶領的馬來西亞代表團訪問非洲。

我記得曾經跟隨時任總理李光耀先生進行長時間的海外出訪。1964年,在印度尼西亞對抗的背景下,「馬來西亞非洲訪問團」之行, 旨在闡明馬來西亞聯邦的成立,並尋求非洲國家在外交上的支持。我們1月20日搭乘瑞士 Be- lair 航空公司包機從新加坡出發,訪問非洲37 天。我們訪問了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馬里、幾內亞、賴比瑞亞、象牙海岸、加納、奈及利亞、衣索比亞、肯亞、烏干達、喀坦噶尼喀和馬達加斯加。我們還去了印度、緬甸、泰國和吉隆坡。

1965年新馬分家。我們不得不再次去非洲,說明為什麼我們不再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這次,我們在1965年9月4日直接去了紐約,申請加入聯合國,然後又去了倫敦。這趟的外交出訪,我們打著新加坡代表團的旗幟,一切行動自主而且團員全是新加坡人。第一次出訪團的團員則有來自馬來西亞聯邦的馬來亞、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的代表。在第二次出訪時, 新加坡的「聯合國代表團」由時任副總理的杜進才博士率領,時任外交部長拉惹勒南先生也是團員之一。我是此行唯一的隨行攝影師,除了負責拍攝影片也兼顧拍照。第一次出訪非洲的隨團記者是我台的資深記者余文利(Ee Boon Lee)。第二次的非洲之行,主編S T Keong 也是隨團記者。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新加坡記者團隨時任副總理杜進才博士(中)參觀柬埔寨博物院。後排右一是作者。

在執行海外任務時,我們必須將已拍攝好的膠捲空運回新加坡。那時候還沒有衛星連結。電視台在兩、三天後才收到影片,之後素材才剪入新聞片以便播出。

另一個有趣的任務是報道1964年馬來西亞大選。我們必須去馬來西亞拍攝選舉活動。好幾組攝製隊得穿梭在不同的州和城鎮之間報道群眾大會。如果晚間群眾大會是在面積很大的空曠地區舉行,我們就會碰到照明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照明設備不足。回到新加坡,報道選舉活動的挑戰性就比較少了,因為我們比較容易安排到足夠的攝影配備。

在眾多海外出訪任務里,最讓我有滿足感的是1976年5月10日跟隨時任總理李光耀先生到中國的13天正式訪問。我們到了北京、山西陽泉市的大寨、西安、延安、上海、無錫、桂林和廣州。那時新加坡旅客還不能去中國旅遊,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海外培訓

1973年7月,我在倫敦的維斯新聞社(Visnews)、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獨立電視台(ITV)的新聞部接受為期三個月從黑白電視轉換成彩色電視的課程。1977年3月1日至5月25日我也遠赴西德柏林的Sender Fries 參加「電影攝影機、電視攝影機和照明課程」。

作者1973年到英國接受訓練時在倫敦Visnews大樓外留影。

我在1980年國慶日頒獎典禮上獲頒效率獎章(fte Efficiency Medal)。

時任總理李光耀(前排左十)與當時的中國主席華國鋒(前排左十一)在人大民會堂合影。

新加坡代表團在山西大寨受到熱烈歡迎。

作者攝於西安秦始皇陵。

作者在毛澤東延安故居留影。

作者在當年的廣州白雲機場留影。

作者攝於當年的上海虹橋機場。

1976年時任總理李光耀率領新加坡代表團正式訪問中國。作者是隨團攝影員。

新加坡廣播局與分權制

在1980年代,攝像和錄音組有了一些重大發展。當新加坡廣播電視台更名為新加坡廣播局後,隨之而來的是設施和人力擴充。我的組從最初的五名員工增加到100多人,包括攝像師、錄音師、燈光師、電工、攝像助手和駕駛員。公司里每個部門都在擴展,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更好。結果,我的組被分成幾個獨立的小組—— 新聞組、時事組、綜藝節目組和華語戲劇組。每組都有自己的攝像設備、攝製隊和主管。我在1994年被委派掌管華語戲劇組的拍攝和器材設備。

隨著時間的推進,攝像機的技術也有了進步,膠捲攝影機和重型攝影機被較輕便的錄像帶攝像機和錄像機所取代。新廣購買了許多Sony Beta 攝像機。有人告訴我新加坡廣播局是僅次於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最大買家。這樣的攝像機為我們 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好的質量。此外,錄像帶更輕,更便於攜帶。錄好的影像素材可以在現場預覽和剪輯。視頻剪輯與後期製作部可以輕鬆完成後期製作。

回到華語戲劇。採訪新聞事件和錄製華語戲劇有什麼區別?新聞採訪是一項比較直接的工作,只需要兩人攝製組合—— 一名攝像師和一名錄音師。拍攝通常可以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而華文戲劇則需要一支六人的攝製隊,當中有攝像師、錄音師、燈光師、電工、攝像助理和駕駛員。複雜的攝像器材和照明所需要的發電機是外景拍攝必備的裝備。通常華語戲劇都會花很多小時拍攝,通宵拍攝也是常見的。最初,攝製組人員每天工作長達12個小時以上,直到工會喊停。華語戲劇的拍攝是完全不同的作業方式,最終,我們發現自己還沒有製作華語戲劇的技能。於是決定從香港聘請有經驗的導演、攝影師和燈光師。

馮仲漢先生是首位領導華語戲劇組的本地人。在兩位香港導演的協助下,他成功地製作了單集華語電視劇《實里達大劫案》。《實里達大劫案》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的,它的成功為更多的本地華語連續劇的製作和國外人才的湧入鋪路。另一個攝製戲劇和其他製作的不同是操作的規模。我們不得不帶上大燈,還必須將發電機帶到拍攝現場(例如:到中國花園拍攝外景),而且需要有燈光師來操作照明。我們購買了大型貨車來容納發電機、攝影和照明設備以及攝製組人員。我們通常別無選擇,只能在夜間拍攝。因為大多數的場所我們白天租借不到,因為這會干擾到人家的日常運作。通宵拍攝讓人日夜顛倒,我們引進了夜班制 (從午夜12點到早上8點)。然而,它干擾了一些攝製組人員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比較可以適應。比如香港攝製隊人員就比較習慣這樣的工作方式,對他們來說安排他們在這時段工作通常不是什麼大問題。

1/2
下一頁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72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保險:住院/重疾/指數壽險如何守護你的未來
2025年04月29日   •   3078次閱讀
24萬富豪集體湧入新加坡!他們為何對獅城情有獨鍾?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