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部長尚達曼喊話:新加坡不應成為福利國家!
新加坡不應成為福利國家,但可以成為福利社會,讓新加坡人為彼此的福利負責。

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將卸任參加總統競選,他出席新加坡國立大學心臟中心15周年慈善高爾夫球活動和晚宴致辭時說,當新加坡還是個年輕國家時,主要倡導的是自力更生,不過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也應具備同理心並團結。
他說:「我發現從政多年來,當你幫助別人時,他們在生活上會投入更多努力,負起更多責任。我從不相信當你幫助別人時,他們會更依賴你或變得無助。少部分人會是這樣,但絕大多數不是。」
尚達曼指出,要幫助有需要的人,國家可以收更多稅,讓政府發放更多津貼,這也是部分歐美福利國家的做法,不過這種做法存在局限。他認為比較正確的做法應是建立一個福利社會,讓新加坡人為彼此負責、相互幫助,建立更活躍和更堅韌的社會。

打造包容社會是尚達曼從政20多年來貫徹的思想,他曾經提出「蹦床理論」和「上行電動扶梯「的說法,來比喻新加坡的政策如何打造包容社會,以及實現社會流動。
福利國家是指那些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廣泛保障和福利措施的國家。這些國家致力於確保公民享有基本權利和福利,通過政府的干預和社會政策來提供醫療保健、教育、社會保險、養老金、失業救濟、住房等方面的福利。
瑞典,丹麥,挪威,瑞典,加拿大等都被認為是福利國家的典範,其福利體系覆蓋醫療保健、教育、社會保險、養老金等方面。政府通過高稅收和社會福利支出來提供廣泛的福利保障。
這些國家的福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並提供社會公平和平等的機會。

福利社會
新加坡被認為是一個福利社會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福利國家,主要是因為其社會福利模式和政策與傳統的福利國家存在一些差異。
教學上:減少學生作業。有針對性地布置任務,禁止無效以量代質。
新加坡是一個面積較小、人口密集的城市國家,其資源相對有限。由於人口眾多而資源有限,政府在提供社會福利時需要更加謹慎和有選擇性。
新加坡社會文化中強調個人責任和自助精神,倡導個人努力和自我發展。相較於傳統福利國家強調政府提供全面保障的模式,新加坡更加注重個人努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加坡一直致力於經濟發展和提高競爭力,以保持國家的繁榮和可持續性。政府更加注重經濟發展和吸引外資,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提升經濟環境和產業發展,而非將大部分資源用於社會福利。
儘管新加坡的福利體系相對較為有限,但政府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照顧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和改善公民生活。例如,提供公共住房、醫療保健、教育補助、老年護理等福利項目,並通過社會援助計劃來幫助那些需要額外支持的人群。

01 公共住房計劃
新加坡實施了公共住房計劃,通過公共住房的建設和分配,確保住房資源的公平分配,提供可負擔的住房選擇。
02 醫療保健
新加坡實行了普遍醫療保險制度,即新加坡醫療保健計劃(MediShield Life)。該計劃為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覆蓋大部分醫療費用。
03 教育補助
新加坡政府通過教育補助計劃,為家庭提供教育費用的支持,包括學費津貼、獎學金和學費補貼等。
04 養老保障
新加坡實行了中央公積金制度(CPF),為勞動者提供退休金和醫療保險,以確保他們在退休後能夠維持基本生活水平。
05 就業保障
新加坡通過勞動法律和政策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包括最低工資標準、工時限制、工傷保險和失業救濟等。
06 社會援助計劃
新加坡政府設立了多項社會援助計劃,為那些需要臨時或長期援助的弱勢群體提供經濟支持和社會服務。
07 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機會
新加坡政府致力於提供職業培訓和教育機會,以增強公民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儘管新加坡在福利社會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挑戰和改進的空間。政府在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之間需要持續努力,確保福利資源的合理分配,進一步提高社會的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