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生華人,也叫「峇峇(bā)娘惹」(馬來語: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博物館用的是Peranakan),是指中國華人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後裔,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東南亞長期以來都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者從這裡從事著貿易、生產等活動,新加坡是華人的聚集地之一,他們定居下來後與當地人通婚,形成了其獨特的混合文化,被成為土生華人(Peranakan)。
土生華人在不同的時期是有不同的含義的,15世紀以來,馬來語是東南亞海上的通用語,Peranakan的詞根是 anak (孩子),peranakan是一個形容詞,表示「 born of (出生於)」,可以後面接地區、種族或其他,現在的Peranakan更廣泛的指一系列混合文化,不單單是華人。

米籃,勺,20世紀早期或中期
這種帶有精緻的雕刻和鍍金的米籃和相配對的勺子一般用於社區宴會(Kenduri),傳統的婚禮、儀式和社區活動中也會出現。

食物蓋子(不是草帽)
下面是一組照片,更為鮮明的展示了各個民族在東南亞地區生活的影像,展廳一層幾乎都是這種不同時期不同種族的照片:



















沿著照片牆看著照片從黑白變成彩色的時候,有一種從某一個時空回到現實世界的恍惚感,他們從世界各地來到新加坡,在這裡定居生活,帶來了自己的文化,也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他們的身份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定義,似乎他們自己也說不大清楚。有時候身份似乎也沒那麼重要。
二層展示的是土生華人的家,衣食住行,從各個方面可以一探東南亞風格與中國風格結合後的混合文化。














一柜子一柜子的瓷器看得人眼花繚亂,這裡不愧是東西方的交匯處,瓷器都體現著東西方的結合,有中國傳統的彩釉瓷器,也有一看就是供出口的西洋風格瓷器,雖然年代並不久遠(大部分是清末以後了),但品像完好,看著很是養眼。

菜譜,四層瓷製飯盒,鋁製蒸鍋,銅模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