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保健促進局數據揭露,新加坡人每日平均攝取12茶匙(相等於58克)的糖分,其中過半的攝取量來自飲料。
要如何鼓勵公眾控制及減低日常飲食中的糖分,新加坡政府一直都在尋找答案。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當局唯有多管齊下。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在許多國家已推行的做法新加坡卻從未實施,那就是:
徵收糖稅。
2017年,李顯龍總理髮表國慶群眾大會演講時說,政府考慮徵收糖稅,仍處研究階段。
當時消息一出,學者就吁政府好好探討與評估潛在風險,因為一旦開始徵收,後果可大可小,網上大部分人也不支持稅收。
該不該徵稅的議題,去年9月也在國會上被提出。
當時,非選區議員潘群勤建議徵收糖稅,以抑制含糖飲料的需求,並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說,美國及英國一些地區實施糖稅後,含糖飲料的需求減少了15%。

衛生部長王乙康說,政府非常不願意探討徵收糖稅,因為糖是日常用品,假如因糖分對健康有害而收稅,那就意味著也可以對鹽或油徵稅。(新報檔案照片)
衛生部長王乙康回復時說:
「我們一直非常不願意研究這樣的稅收。它背後的原理沒有錯,罪惡稅(sin tax)屬於我國政府的政策,這也是為什麼要對香菸徵稅。」
但王乙康補充說,糖是日常用品,假如因糖分對健康有害而收稅,那進一步擴展的話就意味著也可以對鹽或油徵稅。
世衛:人們飲食中不需要糖分
政府是否會考慮徵收糖稅,其立場過去幾年似乎越來越清楚,但不久的將來會否又出現變數?
世衛昨天(5日)剛發表一項最新報告,對這個問題明確表態。這也令人好奇,新加坡會如何響應世衛的呼籲。
世衛籲請各國徵收或調高對含酒精飲品及含糖飲料的稅務,報告指目前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實施相關稅務。
世衛表示,全球每年有260萬人因飲酒過世,也有超過800萬人因飲食習慣不健康而死亡,徵收酒精稅及含糖飲料稅,有助於減少死亡機率。

世界衛生組織說,從營養角度來看,人們的飲食中其實不需要任何糖分。(聯合早報)
世衛一貫的立場就是:從營養角度來看,人們的飲食中其實不需要任何糖分。世衛指出,已有證據顯示,徵收糖稅是提高價格和減少銷售量的有效干預措施,也能有助減少糖分攝入量。
翻看過去的報道,世衛也曾在2016年呼籲各國考慮徵收糖稅,當年主要是為了遏制全球肥胖率飆升的問題,尤其是兒童肥胖率。
如同世衛所說,許多國家(包括一些亞洲國家)都已實施糖稅。
2017年起,泰國開始對每100毫升含糖量超過6克的飲料徵稅,今年4月進行第三階段的稅收。
目前,每100毫升含糖量介於6至8克的飲料徵收0.3泰銖(約0.011新元),含糖量超過14克則徵收5泰銖(約0.19新元)。
汶萊也從2017年4月開始徵收糖稅,凡是購買10升、每100毫升含糖量6克或更高的飲料,稅收為4汶萊元(1新元),換言之一罐汽水的價格可能多出1角3分。
泡泡茶也將有健康版 新加坡人吃軟不吃硬?
相比之下,新加坡選擇不跟風徵稅增加糖分及含糖飲料的價格,而是通過「減法」宣導降糖的好處。
2022年12月,新加坡所有包裝飲料及自動販賣機出售的飲料,都必須標上涵蓋ABCD四種營養等級的標籤,其中C和D等級較不健康。

新加坡一些售賣泡泡茶的業者,已開始在菜單上註明飲料的營養等級。(聯合早報)
時隔一年,這項措施將從今年12月30日起,進一步擴大至現泡飲料,如泡泡茶等。飲料配料如珍珠、冰淇淋、生奶油等,也須在標籤上標明其含糖量。
新條例推出近一年,沒有太多數據說明其成效,但杜克國大醫學院今年3月發表的一項報告指出,營養等級標籤將含糖飲料分類,確實有助於讓消費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在新加坡正式推行營養等級標籤制度前,醫學院研究員針對138人展開調查,評估新標籤會否對消費者購買飲料時產生影響。
調查結果發現,那些看到飲料貼有營養標籤的消費者,有效增加了他們選購A或B級標籤飲料的機率,所購買的每包飲料含糖量少了1.5克。
《海峽時報》日前報道,新加坡一些售賣泡泡茶的受訪業者中,已有商家開始在菜單上註明飲料的營養等級,並透露有注意到一些具有健康意識的消費者改喝低糖級別的飲料。
不僅如此,業者也透露,他們已經在制定低糖泡泡茶配方,或有計劃這麼做。
一名業者說:
「我們經過了一輪重新制定飲料配方的過程,確保大部分泡泡茶不屬於D級營養級別,否則我們在宣傳方面會面對諸多限制……我們降低了飲料的含糖量,並減少了原材料中的糖分。」

今年12月30日起,現泡飲料配料如珍珠,也必須註明含糖量。(海峽時報)
在飲料上貼標籤、業者重新調配飲品,都不比直接徵收糖稅的措施來得強硬,而在抗糖的道路上,新加坡人或許更傾向於吃軟不吃硬。
況且,要徵收糖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背後有諸多考量。就如衛生部長王乙康提及,糖分是日常用品,假若真的開始徵收,很可能也會衝擊低收入者。
當然,就算採取沒那麼強硬的方法,對消費者而言更多也只是一種警示或提醒,畢竟要吃多少糖喝多甜的飲料,決定權還是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