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冠病疫情,對新加坡餐飲業起著前所未有的衝擊。由於疫情反覆,促使防疫措施也順應調整,從禁止堂食到限制人數,到放寬措施,再回到禁止堂食……餐飲業者的心情自然也跟著起起落落,心裡有說不盡的失望與沮喪。
餐飲業在大部分時間所能經營的客容量,平均僅有以前的40%。這段期間,無論是米其林星級的餐館,購物商場裡的食閣,鄰里的咖啡店或小販中心的生意都受到巨大衝擊,關門結業的餐館比比皆是。
期間,我們也看到很多餐飲業者掙扎求存、力圖突破,大家都竭盡全力為守護自己的事業而努力不懈,例如開拓送餐服務市場,善用自媒體與顧客維持聯繫等。在不求賺錢,但求維持的原則下,能夠生存下來,已是一種成就。
這一期《華匯》走訪了一群從事中小型餐飲業的新移民,分享他們在疫情期間面對的困境,如何善用有限資源突破環境的限制,以及在後疫情時代的心情與經營模式的改變。
麻辣香鍋
防人挖牆腳的秘訣

吳建省(新公民,原籍中國南安)於1987年外派來新加坡電子廠工作,天天吃著工廠餐廳里的菜,幾乎都吃膩了。每逢周末或假期餐廳沒開,他在加班時還得費心找吃的,這讓他突然萌生一個念頭,乾脆自己做飯菜外送生意,專為工友提供雜菜飯。於是他找來三四個夥伴,買了一輛小型貨車,租下食攤做起送飯的生意。
2006年,他成功取得濱海灣工地的合約,為那時候趕工的建築、裝修工人提供三餐。他和夥伴們都是24小時待命,即便三更半夜也需要配送飯菜。那時候除了吃飯睡覺,根本沒有娛樂。雖然很辛苦,但是項目完成後,卻為他賺來人生的第一桶金。於是他在2012年,在金文泰開了第一個麻辣香鍋食攤——麻辣天后。
掌握麻辣香鍋的秘訣

吳建省最得意的是他的麻辣醬料,那是他綜合了七個配方,28種材料,研製出適合本地口味的少油少鹽少糖的吳家醬。每天早上,他用兩小時做醬料,然後交給10點上班的廚子與工人,如果他要出國,就先準備10天分量放在雪櫃里。
「飲食業就是這樣,一旦做起來,就有人來挖頭手,但醬料的秘方在我手上,你即便拉了人過去也沒用啊!」所以,他一直親力親為,從不假手於人。
經歷兩次疫情
吳建省經營食攤,經歷了兩次疫情,每一次都讓他驚心動魄,吃不安,睡不著。
「2003年沙斯肆虐,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我還是將原本的九個食攤關了一半,只剩四個,因為那時是創業階段,沒有實力也沒有資金運轉,也無法獲得任何補貼。」
至於這次的冠病病毒,他說,雖然有政府資助、租金也稍有調整,但還是燒了很多錢,幾乎把以前所賺到的都還回去。「因為我的食攤都設在商業地帶的購物中心,當時沒人上班、沒人逛街,找誰來吃?」
疫後最大的挑戰,是日益增長的物價,但也不能因而影響到食品品質與服務質量。

▲新鮮食材,環境舒適,是吳建省一直堅持的營業方針。
「食材要夠新鮮,如果讓顧客吃到不新鮮的,一次也就完了;食材也儘量多元化,讓顧客多一點選擇,希望有回頭客。做食攤,服務一定要快,環境一定要涼快,新加坡天氣熱,像麻辣這種熱騰騰的菜,如果沒有冷氣,上班族小姐還沒吃完妝就化掉一半。廚房通風設備要做好,員工舒服,做起事來效率自然高。」
京華小館
把餐廳送到你家

費立明(新公民,原籍中國山東)有句名言:有40%成功率就去做。這句話中隱藏的不安分、自信與冒險精神是他多年來作為一名廚師的經驗累積。他曾在青島國賓館當主廚,招待過多位國家領導人。
他1999年移居獅城,第一次創業是2003年在牛車水街邊擺攤,結果迎來排長龍的食客;2004年,他開了人生的第一間店——手拉手京華小館,經營北方小吃與傳統麵食。之後,生意一直擴張,直到疫情前,他擁有兩間門店,並在多個購物中心開設食攤。
2019年正當他簽下最新的分店,主推經典名菜北京烤鴨,並計劃在2020年1月開張時,就遇上了冠病疫情,面對餐飲業最嚴峻的挑戰。
專屬自召車隊送外賣
「封鎖之後,我在家裡想了三個晚上,跟著聯絡經理,馬上建立微信、Whatsapp群做外賣生意,同時調動所有人,將親戚朋友拉到群裡面。」
費立明請了40個自召車司機專門為他送外賣。他不是將食物放進盒子就算,而是按照原來的食物擺盤,原封不動地送到食客家中,次日再派司機取回。
「我的堅持,是考慮到食物的品質,另外也考量食客可能會拍照放上自媒體。」這一招果然奏效,口碑一傳千里。

▲北京烤鴨原封不動送餐上門。
「原餐外送可能是一時的新鮮,最重要還是食物的品質。後來因為很多人跟風,次年的業績不比第一年,但堂食的客人增加了,他們都是因為原餐外送而知道我們的店。」
可惜外賣救得了餐館,卻救不了購物中心的20個攤位,最後忍痛關掉。當2023年全面開放後,他即刻在JEM商場開了一間主推北京烤鴨的分店,卻沒重開食攤的考慮,他說:「攤位再多,永遠是個攤位,餐館則不一樣,打響了招牌就有品牌效應,顧客有忠誠度。」
食品的傳承的革新

▲極具家鄉特色的韭菜雞蛋盒子。
目前門店都有主廚主理,費立明主要負責菜品研發。他認為,餐飲傳承需要不斷更新技術,例如揚州炒飯,不是加了螃蟹或其他海鮮,就是創新了炒飯。同樣地,要把小籠包做得更好,就要在其湯汁、用料、水的比例上改善。

▲四大天王水餃:墨魚、馬鮫魚、白菜豬肉與韭菜蝦。
「一入口是湯的味道還是肉的味道,很關鍵,很多人以為湯多就好,其實不是。小籠包的味道都在肉裡面,肉也有粗細之分,是硬成一團,還是一咬就散;另外,湯汁的濃淡,跟水的比例有關,要做到不偏不倚,需要花功夫去研究。所謂創新,是如何在原食材的基礎上做得更好,而不是將小籠包改得面目全非。」
韓國餐館
讓雇員成為股東

洪海程(新公民,原籍中國福建)是於上世紀90年代,和丈夫一起到新加坡的電子廠工作。她說,當初決定創業,不是為了什麼雄心壯志,而是幫補家用。
她表示,當時的家庭收入要給家鄉的父母,加上養小孩,跟本就不夠用。於是在1995年,她辭掉工作,開始在食閣當起板面小販,因為沒有經驗,只能是邊學邊做。
受「大長今」影響經營韓餐
機緣巧合下,洪海程認識了一群在新工作的韓國人,並向她們學做韓國料理,「我在2004年始學習,直到2012年才正式經營韓餐。其實韓餐在90年代並不是很流行,只是後來受到韓劇《大長今》的影響,才漸漸受落。」
華人經營韓餐,她是如何與「正宗」韓國料理店爭一日之長短?

▲以薄利多銷的市場定位推出多元化的韓式料理。
「其實在口味上我們做了更改,食材都是可在本地市場找到,那些韓國餐館從原產地進口的原材料,價格定位比較高,我們是走大眾化路線,國內找原材料,減低成本,單價也大眾化,一般人都消費得起。」
奮鬥了10年,洪海程打造了自己的Sunny Korean品牌,有15個專賣店,15個攤位,可見策略上是成功的。她也不忘補充一句:「那是每天15小時的工作量換來的。」
員工都成了股東
疫情,雖然讓她有點措手不及,但往好處看,卻讓她有機會學習如何應付突發事件。
「我們不僅在營運方面要有準備,還需要意識上的準備,即便現在恢復如常,我還是兩個外賣平台一起走。」餐館的網購平台是疫情期間啟動的,現在仍保留為銷售渠道。
本地餐館老闆都為招募員工大傷腦筋,洪海程則認為,留住人才才是解決之法。
「很多員工都已跟著我十多二十年,其中10多名員工已是公司的股東之一,我覺得餐飲業這一行必須跟員工分享,不然他們會被拉跑。當初我是無條件跟他們分紅的,他們沒有出錢,但是他們願意跟你拼,陪伴著餐館一起成長。」
其實,餐館沒分什麼老闆與員工,洪海程每天還幫忙洗碗。「不同分店由不同的股東負責,專理員工的培訓,我主要負責中央廚房的品管、衛生,確保餐館正常營運。」

在她看來,經驗小餐館其實沒有那麼高難度,肯吃苦,肯學習,就行!
日本料理屋
危機下相互扶持

陳治燊(新公民,原籍潮安)與妻子吳佩蓉(新公民,原籍馬來西亞霹靂州)共同經營的YOYOGI日本料理屋已有19年歷史,主要供應Omakase日本料理,客戶多是企業高管、投資客和發展商等。
餐館的名片上沒有公司電話,只有他和太太的手機號,因為餐館九成是熟客。而他從不趕客,即便過了營業時間,也不會催他們走。
雖然門庭若市,他卻從未打算開分店。他說,若沒有他壓陣,客戶還是不會去的,開了也是白開。
19年間,餐館經歷過三次危機,可每一次都讓他與客戶的關係更牢固。
金融危機事件
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陳治燊經歷的第一次危機。那時候,很多大企業大量削減應酬費,上門消費的顧客自然
大減。
「長此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我問他們的預算是多少,我就根據預算制定菜單,我們的優勢是自家的餐館,價格由我來定,不像其他一些餐館,價格不能隨意更動。」
因為顧客不能報銷酒錢,他唯有根據客戶口味大量進口適合的清酒,利用大量購入的優惠價回饋客戶,結帳時顧客還真看傻了,問他:「你肯定賣這個價錢嗎?」

▲以太太英文名字Jacqueline Goh命名的清酒。
陳治燊的太太還特地學習了一種配方,讓酒商釀製一種不甜、不甘、適合他們菜式的酒,並以她的名字命名,近年來還外銷到國外。
福島輻射危機
2011年,福島核電廠的核泄事故,讓很多人都不敢吃日本料理,向來支持陳治燊的顧客,說了一句讓他刻骨銘心的話:
「我愛你,但更愛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