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宗鄉總會與華人文化傳承發展

2020年10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宗鄉總會策劃出版了《新加坡文化資料叢書》,主要收入傳統行業資料、族譜、民謠、地方戲曲、文化藝術團體、華文報刊及華文教育史料等。還出版了《獅城史話》《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的宗鄉會館》等書籍。其中,2015年出版的《新加坡華人通史》更是豐富了華人歷史研究成果,全書分18章41節,由80多萬字組成,是宗鄉總會為了慶祝新加坡建國50周年和總會成立30周年,發動了本地和海內外37名學者,耗時三年多,斥資18萬元新幣,系統梳理了14世紀迄今700餘年新加坡華人社會的歷史,涉及政治、教育、經濟活動、社會組織、宗教思想、文學與報業、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成果,在宗鄉總會協助下,許多會館也開始搜集會館資料、史料,80%以上的會館出版了會訊、紀念特刊、族譜及文學作品等刊物。

(三)創新形式傳播華人文化

宗鄉總會不僅僅局限於華人報刊、書籍等文本資料的保存,還通過拍攝紀錄片、電台廣播、開設講座等多種形式傳承中華文化。製作《撫今追昔》歷史紀錄片和《石叻夜話》廣播節目,突出講述華族奮鬥事跡;拍攝紀錄片《延續宗鄉情》《繼往開來》,全面記載宗鄉總會協助屬下會員團體在推動會務、整理資料、推廣華族傳統節日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印發《先賢書籤》和《古蹟書籤》,使人們了解熱心公益的先賢和新加坡歷史古蹟;主辦《中華文化十講》《老中青作家談新華文學》《石叻坡記憶》系列講座等,加深人們對華人文化的認知了解。

值得關注的是,宗鄉總會會刊《源》也是記錄和傳播華人社會歷史和傳統優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1986年《源》正式出版,主要編輯出版文藝創作、書畫、源流考試、會館介紹、活動報道、華人文化特寫等方面的內容。最初幾期主要介紹中國與新加坡有關歷史,講述華人祖輩從中國南來的經歷,報道宗鄉會館的活動,並對新加坡河、加冷河、裕廊河等進行了專題報道。2012年開始,《源》從季刊改版為雙月刊,並注入不少新元素,力求提升雜誌閱讀價值。至今,《源》已編髮130餘期,是新加坡新一代華人和新移民了解宗鄉會館發展、中華傳統習俗及價值觀的重要渠道。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宗鄉總會不斷更新文化傳播方式,增加文化的趣味性和吸引力。2013年,宗鄉總會在大巴窯會所建成「光陰的故事——歷史走廊」,主要對外展示六大方言群特點、華人傳統節日與習俗以及宗鄉總會走過的歷程等內容,並製作影視導覽「石叻尋夢」移動應用程式,概括介紹整個歷史走廊。2014年,宗鄉總會組織開發移動軟體「宗鄉匯典」,為各會館提供專屬數碼空間,永久保留會館提供的文化資料,方便人們任何時刻皆可閱覽刊物、觀看視頻、註冊活動等,並能在社交媒體圈上分享會館刊物資料及各種相關信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接觸和了解華族文化,為推動華人文化傳播發展做出貢獻。2015年,宗鄉總會支持建設並推廣「時光老店企劃」網站,通過提供視頻和資訊的方式向年輕人介紹本地已經瀕臨消失的諸如刺繡、燈籠製作、舞蛇等傳統技藝,也可讓年輕人免費下載手機遊戲應用軟體,在遊戲中了解華族文化遺產。可見,宗鄉總會在傳承華人文化方面,與時俱進,創新形式,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華人文化習俗和歷史遺產,也推動華人文化不斷創新發展。

(四)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節慶文化

傳統節慶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外華人堅守的文化傳統之一。宗鄉總會主要通過舉辦系列晚會等活動,促使華人社團逐漸將新加坡建國後已經放棄或減少的節慶活動重新組織起來,並作為社團常年性制度化運作的內容。

宗鄉總會傳承節慶文化最大的成就是參與並主導了「春到河畔迎新年」大型民俗活動(以下簡稱「春到河畔」),可以說在形態和內容上創造性傳承了中華節慶文化。「春到河畔」始於1987年,由宗鄉總會與新加坡報業控股及其他社會團體聯合推出。該活動類似中國春節廟會,每年必定舉行,持續整個春節期間,且年年主題不同,節目豐富多彩,希望以此保留髮展華人春節傳統。「春到河畔」每年都邀請政府總理或者部長主持開幕禮,能吸引100多萬新加坡和世界各地遊客參加,已成為宗鄉總會的招牌活動,也是新加坡新年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春到河畔」活動開展30年來,已先後舉辦「春節服飾比賽」「華人傳統展覽」「春滿獅城」裝飾比賽、華人婚俗照片展、龍的傳人圖片展、新加坡河歷史展、中國歷史人物塑像展、花轎迎親遊行表演等傳統民間習俗展示活動,讓新加坡人慢慢體味古老的華人習俗。不僅如此,「春到河畔」亦注重體現時代性和創新性,將東西方節日習俗結合起來,融古老文化底蘊與現代氣息於一體,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特點和興趣愛好組織不同活動,吸引年輕一代參與,推動傳統文化習俗薪火相傳。如推出網上迎新春活動,設立網站讓公眾與藝人聊天;以「視像會議」形式千里連線中國,讓親友互相拜年等;舉行攀岩運動等一些刺激、好玩的戶外活動和街頭足球賽,以迎合年輕人的興趣愛好;開設恐龍主題公園、兒童遊樂場,免費分發燈籠,吸引更多兒童參加,從而使年輕一代從小就接觸、了解傳統節慶文化。

此外,宗鄉總會還對華人習俗中的封建迷信、繁文縟節部分進行改造,以順應時代發展需要。1987年成立華人禮俗指南委員會,明確規定以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冬至為華族八大節日,推出「八大節日彩旗」,並配合舉辦相關慶祝活動。華人禮俗指南委員會編寫出版《華人禮俗節日手冊》,採用中英文逐段對照排版形式,闡明各種節日與禮俗的意義與歷史,進一步加深新加坡年輕一代對傳統華族節日的認識。

(五)推動宗鄉文化復興發展

宗鄉文化屬於傳統民間文化範疇,海外華人對宗鄉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這也是他們最易接受的華人文化因素。新加坡政府逐漸將宗鄉文化視作新加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轉而採取鼓勵支持態度,這為華人傳承宗鄉文化提供了有益空間。

宗鄉總會積極推動各宗鄉社團開展宗鄉文化活動,傳承和發展地方性文化。宗鄉總會成立20周年時,專門舉辦「新加坡宗鄉會館文藝大匯演」,邀請20多所會館的文藝團體和500多名文藝愛好者,分別表演了華樂、華族舞蹈、京劇、粵劇、潮劇、薌劇、客家山歌等地方文藝節目,讓觀眾從不同角度領略中華文化豐富內涵,為宗鄉文化復興提供了一個重要表演舞台。同時以「阿嬤的菜、阿嬤的愛」為主題,舉辦「新加坡各大方言群美食節」,吸引13所會館參與,藉助「嘗美食」達到「識祖籍」的目的。2007年,8所會館首次在「春到河畔」舞台呈獻「宗鄉之夜慶元宵」活動,為觀眾帶來難得一見的傳統歌謠、山歌大串唱等,各方言群傳統歌謠也紛紛在「春到河畔」舞台亮相,配合舉行書法比賽、詩詞大會唱、方言表演等活動,推動了新加坡華族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此外,福建、潮州、海南、客家等宗鄉社團相繼舉辦「福建文化節」「潮州文化節」「海南文化節」「客家文化節」等方言戲劇文化活動,藉此展示祖籍原鄉特色文化。1986年,福建會館成立文化藝術團,後來發展到僅青少年團人數就達數百人,成為新加坡最大的以傳承華人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民間文化團體。廣東社團則注重發展粵劇、舞獅等中國傳統戲劇和藝術。在此背景下,各宗鄉會館開展的活動明顯增多,種類達30種,活動規模也逐漸增大,活動的對象範圍也擴大很多,不同方言群的人均參與進來,不僅推動了宗鄉文化發展,而且也拓寬了宗鄉活動的影響範圍。

(六)增強華人文化在新移民和其他族群中的影響力

21世紀以來,協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推動華族與其他族群和諧共處,成為宗鄉會館一項新任務。為配合新加坡政府族群融合政策,宗鄉總會非常關心新移民融入問題,推出諸如吸收新移民團體代表參與工作委員會,邀請新移民參加「會館走透透」「認識新加坡知識競賽」等活動,舉辦「新移民融入」「新移民與新加坡社會」系列講座等多個工作項目。宗鄉總會還特別為新移民創辦《華匯》雜誌,每季度發行一期,內容涵蓋時事、經濟、法律、教育、文化、科技、休閒等各方面內容,同時注重提供生活實用資訊,展現新移民文化,方便新移民更深入地認識新加坡。可以說,參與宗鄉會館活動是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的一個重要渠道。

「9·11」事件後,新加坡族群關係愈加敏感,政府希望通過民間文化交流的方式促進國內種族和諧。宗鄉總會響應政府「種族和諧計劃」「社區參與計劃」,專門成立社會事務組,與中華總商會聯合組成「社區參與行動委員會」,將族群和諧與新移民問題納入工作內容,進一步加強與其他族群的交流與合作。2006年,社區參與行動委員會開辦華語會話班,協助馬來人在飲食業、零售業等不同行業能夠使用簡單華語,提高馬來人再就業機會,加強馬來族群對華族文化認識,更好地融入華族社會。2007年2月,社區參與行動委員會組織馬來人參觀天福宮、聽華人過年習俗講座和逛牛車水等,讓他們在了解華人信仰與習俗的同時,親身感受華人農曆新年節日氣氛。此外,宗鄉總會亦注意加強華族與其他族群的交流,2002年舉辦「馬來社群與回教」公開講座和「參觀馬來傳統文化館」活動,2007年與印度人發展協會首次舉行交流會,並組織「參觀興都教廟宇」活動,方便華人更好地了解馬來人和印度人傳統信仰、文化和習俗等,促進華人文化與馬來文化、印度文化的交流,進而促進族群之間的交往,推動族群關係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宗鄉總會在舉辦一些活動時也邀請其他族群參與,「春到河畔」在2002年、2003年分別邀請回教人士和馬來活動協會到現場設攤推出「家庭認養計劃」,2008年又舉辦「馬來文化與婚俗」展覽,藉此加深華人對本地回教社群和馬來文化的認識,「春到河畔」也由此逐漸發展成為整個新加坡人的節日,既有華族文化的傳承,也有其他族群文化的展示。目前,「多元種族慶中秋」「多元種族慶中元」、印度人和馬來人參與農曆新年華人活動等,已成為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國家的一大特徵,中華文化開始跨越華人社會,成為屬於各族群的東南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宗鄉總會這些活動的開展,在新移民與本地社群間搭建了溝通的平台,增進了雙方的互動和交流,有效協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加坡,進而產生歸屬感,最終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凝聚力。

(七)促進新加坡與中國的交流

宗鄉總會成立初期,中國和新加坡尚未建交,宗鄉總會此時充當了兩國文化交流的紐帶。1987年,宗鄉總會邀請上海民族樂團赴新加坡連續演奏五場華樂,為新加坡華人帶去了久違的中國的最新信息,門票被搶購一空,轟動一時。隨後,上海和濟南雜技團、老北京春節民俗代表團以及中國花卉展覽、「潮州花燈展示」等相繼登上新加坡「春到河畔」舞台,使新加坡社會由此了解到中國的變化,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變化與新面貌。1990年,中新建交後,新加坡華人宗鄉社團逐漸和華南僑鄉重建了密切關係,掀起一股「尋根謁祖」熱潮。宗鄉總會繼續在中新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如1998年11月,宗鄉總會與友誼企業有限公司、中國出版對外貿易公司及中國現代書店聯辦「中國書展」,向新加坡人推介中國文化。

「春到河畔」活動亦是新加坡重建和中國關係的一個重要平台。1988年起,「春到河畔」每年均以中國的一個省份或地區為主題,現場模仿布置該省的典型建築,表演民俗活動,品嘗特色小吃,展演手工技藝,展現特色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古都文化和秦晉文化等中國地方文化展示,使新加坡人在愉快的氣氛中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而這些文化特質與新加坡大多數華人熟悉的閩粵文化有很大不同,間接提升了新加坡華族傳統文化內涵,實現了對大中華文化的弘揚和發展。

四、新加坡宗鄉總會的發展趨勢

宗鄉總會成立30多年來,在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下,積極推動宗鄉團體與宗鄉文化在國家話語的框架下轉型與發展,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族語言、文化及其價值觀,集聚人力、財力、物力,統籌推出一些其他會館難以辦到的大型活動,每年舉辦的活動也由最初的10餘項增加到現今的30—50項,較好發揮了協助政府管理華人社會的作用,得到了政府的肯定。正如新加坡時任總統王鼎昌在宗鄉總會成立10周年獻詞中所言:「回顧10年前,我國的宗鄉團體處境艱難,會務活動一籌莫展。1986年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成立之後,情況有了改善。在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的帶動和鼓勵下,我國宗鄉團體對活動的方向取得了共識。許多會館都致力於推動與發展華族傳統文化,開展了許多宗鄉團體過去所不曾舉辦的活動」。新加坡政要李光耀在宗鄉總會25周年晚宴演講中也指出宗鄉總會「在促進中華語言文化的推廣方面發揮了有益作用」「使華人社團互相聯繫更緊密、更有凝聚力」。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宗鄉總會在協調與屬下宗鄉團體的關係、資金來源、內部運作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宗鄉社團由於年輕人缺失、功能弱化等原因,仍然處於危機與契機並存的重要時期,需要不斷進行改革整合,以適應新加坡國家政策調整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要。宗鄉總會作為新加坡政府推動成立的華人宗鄉社團最高領導機構,更應該主動適應潮流趨勢,放開視野,求新求變,更好地擔負起政府賦予的職能作用和宗鄉團體的期望。根據筆者多年來對新加坡宗鄉團體特別是宗鄉總會的考察,認為宗鄉總會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統籌開展工作。

第一,統籌推進華人文化傳承與發展。傳承和發展華人文化是宗鄉總會的重要任務,這是其職能定位所決定的,也是新加坡政府的意向。宗鄉總會目前在傳承華人文化、提高華語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如設立文史資料中心、主辦大規模的「春節文娛晚會」、出版會刊《源》、組織文物展覽會和學術研討會等。今後宗鄉總會更需要做的是進一步從語言(包括方言)、文字、史料、節慶、習俗、宗教信仰、飲食等諸多方面著手,在繼續傳承華人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新加坡社會實際情況,促進華人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吸收其他文化精髓,豐富華人文化內涵,創造出適應時代需求和社會需要的文化,引領宗鄉社團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第二,統籌推進宗鄉社團轉型與改革。宗鄉總會不僅帶動了很多宗鄉社團開展活動,而且也為宗鄉團體指明發展方向。加入宗鄉總會的宗鄉團體不斷增加,從創會時的70個,到1996年已增至183個,反映了宗鄉總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宗鄉社團的支持。很多社團在總會的倡議下,已經開始接納不同籍貫的會員,並通過文化藝術班和出版刊物等推動華人文化傳播,有些會館主辦國際性的宗鄉聯誼會,加強了文化交流,促進了經濟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吸引青年人是現今各會館的主要挑戰,也是其今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宗鄉總會雖然一直注重吸引年輕人加入宗鄉社團,如成立全國青年組織聯絡處,舉辦全國青年組織交流會,開展「青年領袖集中營」等青年人感興趣的活動,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與青年人間的距離。但整體來說還遠遠不夠,宗鄉社團青年人特別是優秀接班人缺失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宗鄉總會需要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協助宗鄉團體突破地域、宗親限制,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廣開門戶、自我革新,採用更加現代化、專業化的組織管理方式,爭取更多的年輕一代和新移民加盟,培養一批有才華又有奉獻精神的年輕人作為社團接班人,同時吸引其他族群積極參加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最終實現幫助年輕人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抵禦西方不良文化侵蝕,增強國家認同的目標。

555

在新加坡,55歲能夠收到公積金大紅包
2025年05月17日   •   17萬次閱讀
新加坡又在搞大事!太讓人震撼了
2025年05月16日   •   10萬次閱讀
真實記錄,我在新加坡受鞭刑的全過程!要向執行官說「謝謝」
2025年05月15日   •   7萬次閱讀
沒有起存要求!利率高達6.05%!盤點最適合新加坡上班族的銀行帳戶
2025年05月16日   •   4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2025年05月13日   •   4萬次閱讀
18歲帶孕求學、30歲三娃單身…她的人生逆襲故事太燃了!
2025年05月16日   •   2萬次閱讀
讓孩子在新加坡成百萬富翁!每月CPF存400新幣,在他們65歲時有100萬!
2025年05月14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打工人勿躺平!超全巴士攻略,一鍵直達馬來西亞嗨玩周末
2025年05月12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熱到爆!有沒有不花錢又能涼快下的?
2025年05月14日   •   1萬次閱讀
比爾·蓋茨盛讚:新加坡確實令人讚嘆,迫不及待想再來
2025年05月15日   •   1萬次閱讀
比爾・蓋茨為何青睞新加坡?
2025年05月13日   •   1萬次閱讀
富豪扎堆,新加坡物價狂飆?如何破局?
2025年05月17日   •   9918次閱讀
新加坡又發錢啦!130萬家庭都能領
2025年05月16日   •   8892次閱讀
我娃在新加坡把學生卡丟了,你猜猜補辦花了多少錢?
2025年05月17日   •   8208次閱讀
兩人的一滴滴鮮血,都……
2025年05月15日   •   7182次閱讀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是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2025年05月17日   •   6840次閱讀
曾是青少年的運動鞋天堂 女皇道購物中心會不會也走入歷史?
2025年05月13日   •   6669次閱讀
亞洲四小龍新加坡
2025年05月15日   •   6498次閱讀
她,在尼姑庵長大,婚後被家暴,獨自撫養2娃,現在過得怎麼樣?
2025年05月18日   •   5814次閱讀
新加坡樟宜機場T5航站樓:新時代航空樞紐的崛起
2025年05月16日   •   5814次閱讀
冠病永遠在你我左右 當局苦口婆心,人們卻漫不經心?
2025年05月16日   •   5301次閱讀
新加坡EP續簽越來越難了?薪資達標仍被拒,空殼公司被查,這些坑千萬別踩
2025年05月16日   •   4788次閱讀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
2025年05月14日   •   3762次閱讀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2025年05月14日   •   3591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