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移民工人常常面臨支付數千美元給中介機構以獲得工作機會的困境,但這些工作有時卻無法實現。記者調查了新加坡的外國招聘實踐及其潛在的問題。

支付高昂費用,卻面臨失業風險
緬甸國民Pyae Sone為了支持家庭,放棄了大學學業,通過中介機構來到新加坡工作。他支付了5,800新元以獲得一份月薪1,600新元的中餐館工作。然而,不到一個月,他就被解僱了。Sone先生的案例揭示了移民工人在新加坡求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戰。
中介費用的不透明性
移民工人支付給中介的費用從5,000新元到16,000新元不等,這些費用往往缺乏透明度。非政府組織HOME指出,中介機構經常以提供高薪工作、好僱主和體面工作條件為由,吸引工人支付高額費用。
招聘過程中的欺騙行為
有記者報道了一些移民工人在支付了高額中介費後,卻發現工作並不存在或與預期不符的情況。例如,孟加拉工人Jaynal MD支付了近7,000新元的中介費,卻發現自己沒有工作。
新加坡的招聘生態系統
新加坡的招聘生態系統涉及多個層面的中介機構,包括本國和新加坡的代理商,以及可能參與其中的僱主。這些中介機構需要接觸潛在工人和僱主,以確保雙方的需求得到滿足。
監管挑戰
新加坡職業介紹所協會(AEAS)主席K Jayaprema女士強調,持牌職業介紹所在招聘過程中提供了問責制。然而,非政府組織TWC2指出,由於缺乏信息和多層中介的存在,識別不道德的中介機構非常困難。
直接招聘的趨勢
COVID-19大流行後,出現了僱主直接招聘移民工人而不通過中介的趨勢。雖然這可能減少了中介費用,但也增加了期望不匹配和欺騙的風險。
政策制定者的角色
HOME敦促政策制定者採取果斷行動,清除欺騙性招聘行為,保護移民工人的權益。同時,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團體也在努力提高工人對招聘過程中潛在風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