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加坡政府的統計數字,新加坡約有70%到80%的居民住在政府組屋俗稱HDB,是發展這種組屋的政府部門建屋管理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的英文縮寫),其他的則是住在私人公寓(通稱condominium,簡稱condo,不要跟另外一個英文單詞弄混了...)、有地住宅(landed property,具體下文解釋)等。
H
DB

先說說HDB。新加坡從建國伊始就開始建設大眾化的住宅樓,推廣「居者有其屋」的組屋計劃,成功地在短短几年之內就讓絕大部分住在「甘榜」(Kampong,馬來語的「村莊」)的國民遷入擁有自來水、電力供應、廁所等「文明」設施的HDB,可以說HDB計劃除了提供人民住房之外,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民的衛生觀念,甚至極大地增加了人民的平均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
HDB早期全由政府組織設計和施工建造,為了提高建設速度,有很多「簡略式」的設計,頗像前蘇聯和中國六七十年代大量建造的職工宿舍樓,通常是一條長走廊連接所有的單位,每隔三到四層才有一層是電梯停靠層等等。而且因為組屋發展計劃通常是成片地展開,所以可以看到在每個地區往往會集中一大片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樓房。

後來HDB也開始慢慢轉變,如與私人發展商合作設計、建造,發展一些檔次較高的項目等。但HDB的房子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結實,即便是周邊國家發生七、八級大地震,最多也就是十幾層高的HDB有一些牆皮裂縫而已(這種情況下住戶可以立刻通報建屋管理局,讓他們派人去評估損害情況,嚴重時可能會要求整棟樓拆除,但這樣的事情還從未發生過)。反而一些私人公寓項目,常常剛剛建好就發生滲水、牆皮脫落等情況,大概由此可以證明新加坡政府部門還是很廉潔的了(難道他們用那個中國修長城的質檢方法?)
私
人公寓

私人公寓因為檔次較高,除了單位設計比較好、裝修高檔之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配套設施。HDB最多就是在幾棟樓圍成的天井裡建一個迷你兒童遊樂場,或是辟一個羽毛球、籃球場地而已,私人公寓起碼要有泳池和室內健身房,大的項目還包括KTV房、學習室、露天燒烤台等等。
有
地私宅

有地住宅顧名思義,是指房屋前後還有屬於自己的草坪、花園等,又分為排屋(一長排兩三層高的房子,分隔成一個個單位,每個單位左右都與隔壁單位共牆)、半獨立式(兩個單位共一堵牆)、獨立式(完全獨立的單位)等。因為單位數少,有地住宅反而沒有什麼配套設施,但因為地方大、隱私度高,在新加坡一向被視為「有錢」的標誌之一。
HDB
= 福利

新加坡政府規定HDB(不論是政府獨立發展還是與私人發展商一起發展的)有嚴格的售賣條件,全新的只能賣給有家庭的新加坡公民(夫婦、父母與孩子等),二手的(5年樓齡以上)只能賣給有家庭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最近規定兩個永久居民如果都年滿35歲,沒有親屬關係也可以聯名購買),也就導致新組屋變成政府給公民的一種變相福利。
地契
年限

私人公寓和有地住宅雖然可以任意出售給外國人,但地皮是有使用年限的,分為99年、999年和永久地契三種。使用年限越長,住宅售價當然也就越高。
但實際上很少有私人公寓項目在二、三十年後還不重建的。通常是由發展商出面收購整個項目,然後向政府申請購買使用年限(也就是重新變成99年、999年甚至直接買永久的),再推倒重建,整個流程稱為en-bloc。前兩年en-bloc之風很盛,甚至有人專門買一些有可能被en-bloc的舊公寓,單等發展商來收購的時候狠賺一筆。
下面說點輕鬆的,介紹一些新加坡「住」的方面的特別之處和趣聞。
族群
和諧

新加坡政府所推行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種族和諧」,這在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是理所當然的,為了達到「和諧」,新加坡的做法與英國殖民地時代「劃疆而治」的方法完全兩樣,而是儘可能地讓不同種族的人群混居。比如在出售政府組屋的時候,規定在同一個社區內華人、馬來人和印族人的購買者必須滿足一定的比例,一旦某個種族的購買者達到了配額,就不再繼續出售同地區的組屋給該種族的購買者,同樣的條例也適用於二手組屋轉賣市場。社區里的民眾俱樂部(Community Centre,即其他國家的社區中心)也組織不同種族文化的課程、活動,吸引來自不同種族的居民一起參與。
社區
配套完善

新加坡的一個成熟的社區通常包括各種配套設施:學校,民眾俱樂部,體育中心(室內體育館、室外體育場和游泳池),鄰里購物中心(有各種小商店、迷你超市、小販中心、診所、郵局、銀行等,甚至還有博彩投注站),圖書館等。消費量足夠大的社區還有大型購物中心(通常包括各類商店、餐館、大型超市、電影院等),人流量大的社區通常也會擁有自己的地鐵站和巴士轉換站。在建設社區的時候,政府也會保留一些地皮暫時不開發,作為將來的某項特定的用途,比如當某個地區信仰某種宗教的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和比例的時候,就可以向政府申請租用一塊「宗教地皮」來建設宗教設施,如教堂、回教堂、寺廟等等。

新加坡的居民區建設的另一個特點是住宅區和工業區融合,也就是在大型居民區中間或是旁邊通常都有一塊工業園區,當然只能開展低污染、低噪音的工業。用意一方面在於為需要大量生產線工人的電子業等輕工業工廠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工人上班的通勤成本低,當然工資也就相應較低),另一方面是為那些家庭主婦提供一個賺取額外生活費的機會(工廠的倒班制使得家庭主婦也可以利用不需要做家務的一段時間到工廠上班,儘管可能只是兼職的小時工性質)。

總的來說,住在新加坡的一個成熟社區里,你的日常社區生活基本上應該都能夠在離你步行15分鐘以內的距離里解決,周末再搭車或是開車到大的購物中心去shopping和消費,這基本上也就決定了新加坡的基本商業模式。